粉底持妆能力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行业内没有非常清晰的定义和衡量标准。实验室在长期粉底类产品感官评价经验的基础上开发了粉底持妆应用测试模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持妆应用测试模型。从实验结果来看,适用于底妆类产品的持妆能力评价。
粉底持妆能力已经逐渐成为粉底类产品的主要宣称,也是消费者的主流需求。持妆能力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行业内没有非常清晰的定义和衡量标准。本实验室在长期粉底类产品感官评价经验的基础上开发了粉底持妆应用测试模型,从图像采集,专家评分、自评、数据处理以及衡量标准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持妆应用测试模型。从实验结果来看,该应用测试模型能够较好地分辨出粉底类产品的持妆效果,适用于底妆类产品的持妆能力评价。
研究背景
随着大众对彩妆的接受度逐渐升高,底妆产品已逐渐成为现代女性化妆的主角。随着底妆市场的成熟与发展,消费者对底妆的选择越来越多,对底妆的认知越来越全面,对底妆的诉求也越来越多元化。不同剂型,不同色号,不同功效宣称的底妆类产品层出不穷。目前市场上的底妆产品类型涵盖了粉底液、粉底霜、遮瑕膏、BB霜/CC霜、素颜霜、气垫BB霜/CC霜等。底妆色号也逐渐丰富,雅诗兰黛新推出的Double Wear持妆粉底液有20个色号,满足不同肤色的需求;Bobbi Brown的清透持妆粉底液全系有11个专业色号。目前主流的粉底液宣称主要有持妆、防晒、清薄/清透、亲肤、保湿、遮瑕、亮白等。
而随着底妆产品使用性能的逐步提升,持妆能力渐渐成为底妆类产品的主流需求。雅诗兰黛新推出一款Double Wear粉底液就以持妆为主要宣称,兰蔻新推出的Teint Idole Ultra Wear也是以持妆为主打宣称的一款粉底液;资生堂“智能”底妆家族的“智能”持妆粉底液以轻薄持妆为主打宣称,“智能”美白气垫则以亮白持妆为主打宣称,均突出了传统产品的持妆特点。
底妆产品的发展日新月异,但目前针对底妆产品的评价方法非常有限,常规的理化、安全性和功效检测无法刻画出底妆产品的独有特性。开发底妆产品特有的产品评价方法也成为行业内亟待解决的问题,盛评实验室基于长期底妆感官评价的经验,总结出一套底妆产品的持妆应用功能的评价方法并加以实践应用,检验底妆应用功能评价模型的可行性,以期为行业内的底妆产品评价提供一些思路。
模型建立
1 测试环境
为了更好的模拟消费者的实际使用环境,在实验室设立了独立的彩妆应用评价间,照明良好,独立通风,环境安静舒适,控制环境温度为22±2℃,相对湿度为55±5%。上妆及评价在独立化妆台上进行,化妆台配备镜前灯。
2 测试工具
化妆刷/美妆蛋等专业化妆工具,专业化妆台与镜前灯,单反相机(配备三脚架),Pantone SkinTone色卡,发带,基础护肤套装,纸巾,湿纸巾,样品碟,专业洁面泡沫(自制),专业卸妆油(自制),计时器,移液枪,温湿度计。
3 测试人员
化妆师,专业化妆技术从事人员或化妆经验丰富人员,至少1人。专业评价小组,经验丰富的彩妆评价员,受过系统培训的专业评价人员,小组由5-7位专家评价员组成。受试者, 进行底妆产品试用的人员,无化妆品及彩妆过敏史,脸部肌肤健康无创伤,每个测试样品由5-8个人试妆。照片采集人员,有一定拍照经验的人员。肤色采集人员,对皮肤肤色有一定了解的人员,熟悉Pantone SkinTone色卡的人员。
4 测试流程
测试开始前收集受试者基本信息及皮肤状况。用卸妆油彻底卸除脸部妆容,卸妆完毕后用洁面泡沫清洁脸部,用纸巾拭干多余水分。由专业评价员根据SkinTone色卡判断受试者的肤色色号并记录,用相机拍摄受试者的面部图像。上妆前5分钟涂抹基础护肤套装,轻轻打圈按摩直至吸收。上妆由专业化妆师完成,用移液枪取恒量的底妆产品置于化妆师手背上,由化妆师用化妆刷或美妆蛋等专业化妆工具均匀涂抹于受试者整个脸部。根据SkinTone色卡判断受试者上妆后的色号并记录,用相机拍摄受试者上妆后的面部图像,评价上妆后的妆容指标。等待一段时间后,如1h,2h,4h,8h后,评价上妆后的妆容指标,记录面部图像。
5 专家评价
由于皮肤油脂、汗液的分泌,肌肤干燥缺水以及底妆自身的产品特性,导致底妆产品上妆一段时间后出现花妆、浮粉、出油、肤色暗沉、毛孔显现、遮瑕能力下降、卡粉、浮粉及妆容斑驳等现象,严重影响消费者的使用感。为了考察底妆产品上妆后以及上妆一段时间后的持妆应用效果,总结了8个评价指标,表1列出了8个指标的定义及评价维度。由专家评价小组成员评价每个阶段的妆效指标,打分并记录。
6 受试者自评
受试者的自我主观感受也通过打分的方式进行,由受试者在化妆镜前观察自己的妆容,完成问卷测试的内容。
7 持妆等级判定
测试结果以专家评价小组的打分为主,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值有异议时参考受试者自评及图像信息,经过讨论确认后达到初步一致。整理每个时间段的妆感指标打分,对多个时间段的妆感指标数据做方差分析,统计每个时间段的妆容与上妆后妆容存在显著性差异的指标个数,对比表2,得到底妆产品在每个时间段的持妆等级及持妆效果。
模型验证
选取2款不同配方不同色号的底妆产品,考察8h持妆应用效果,测试时间点选取在0h, 2h,4h,8h。收集专家评价小组数据、受试者自评数据以及图片采集数据,单个受试者图片收集情况见图1。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完整的妆容逐渐变淡消失,面部变得油腻,脸颊的毛孔瑕疵逐渐显露,出现卡粉浮粉等现象。
分别将2h,4h,8h的专家小组评价的妆效指标分值与0h妆效分值对比,得到每个时间点的持妆等级。2款测试品各时间点与上妆后(t0h)差异的p值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测试品537的持妆应用测试结果为,2h的持妆等级为4级,持妆效果较好;4h和6h的持妆等级为2级,持妆效果较差。测试品720的持妆应用测试结果为,2h的持妆等级为3级,持妆效果一般;4h的持妆等级为2级,持妆效果较差;8h的持妆等级为1级,没有持妆效果。从测试结果可以很清晰的辨别两款底妆测试品的持妆能力,从专家小组的打分量化持妆等级及持妆能力,而图片信息则能直观的表现妆容的变化。
结论与展望
本文从底妆产品的持妆评价出发,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底妆产品应用功能评价模型,涵盖了测试环境、测试工具、测试人员、测试流程、专家评价、受试者自评以及持妆等级判定等内容。通过两款底妆产品的实际持妆应用测试,得到两款底妆产品的持妆能力评价结果,图片对比分析进一步佐证了专家评价小组测试的结果。结果证明底妆产品持妆应用测试模型能够较好地刻画底妆产品的持妆特性,为行业内底妆产品持妆能力评价提供一种可靠的依据。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将脸部区域做更多划分,例如T区,额头,脸颊等分开讨论,可以将持妆应用测试的结果进一步丰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