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在日益自动化的制造业中,从原料的入库、子组件或是半成品的内部运输,到最后成品的发货,这一系列环节中涉及的大量搬运工作现在仍然高度依赖于人工,而人力成本的不断攀升,以及人为错误可能导致的伤害索赔,使得越来越多的制造商考虑采用或是已经开始应用灵活、适应性强、安全的自主移动机器人 (AMR) ,以优化整个制造和仓库环境中的工作流程。
尤其是后疫情时代,制造业如何应对数字化转型的挑战,自主移动机器人在这其中又将扮演何种角色?MiR用他们深耕中国市场的成功故事为我们做出了解答。
2021年7月30日,全球移动机器人的领先制造商Mobile Industrial Robots(MiR)在深圳举办了首场媒体交流与机器人操作体验活动。MiR自主移动机器人亚太区销售副总裁陈培东(Poi Toong Tang)先生和MiR中国市场部经理林子越女士介绍了MiR在2021年的业务表现,并通过丰富的案例分享了该公司近年来在中国的细分市场开拓、渠道发展和应用扩展方面的体验与成果,最后他们还对后2020时代移动机器人市场的新机遇进行了解读,包括疫情后制造业企业策略的变化、本土企业自动化转型的“不会”和“不敢”、数字化转型投资回报的计算方式等。多家媒体在活动现场还体验了MiR100 AMR的操作和MiR250 Hook的产品展示。
MiR250 Hook
MiR100 AMR
打造MiR生态系统,覆盖更多细分应用
MiR的核心技术是自主移动机器人,具有自主导航、安全可靠、部署灵活、简单易用、成本效益等优点。来自丹麦的这家年轻企业现已将业务覆盖到60个国家与地区,并于2017年进入中国市场,设立了上海、深圳办事处。据陈培东先生介绍,2021年第一和第二季度,MiR的全球销售业绩分别收获了55%和41%的增长。他们在中国的渠道建设和合作伙伴拓展也在稳步发展,网络逐渐成熟。
从陈培东先生的娓娓而谈中我们可以看到,MiR收获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以MiRGo平台为中心,成功建立起一个包括机器人、车队、通信和服务在内的全球开放性平台——MiR生态系统。MiR通过MiRGo平台,集合并展现各类能够搭配MiR AMR使用的顶部模块解决方案,做到开箱即用,以满足不同行业客户的细分需求。“我们在中国的发展策略也是将重点放在本土技术开发合作伙伴的培育上,与他们共同开发MiR AMR顶部模块应用,为客户创造更多开箱即用的顶部模块,以节省用户二次开发与集成时间,降低使用成本。”陈培东先生表示。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MiR自主移动机器人在这里涉及的行业也逐步多元化,应用场景日益丰富。他们深度开拓电子制造领域,专业能力可覆盖全产业链——从上游材料与设备制造、中游模组制造到下游品牌整机,并逐步建立自主移动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运用,包括帮助诺和诺德天津工厂进行仓储物流管理等。同时MiR也持续深耕高附加值领域,包括汽车制造业、新能源等。“未来我们将继续在中国完善经销商网络及布局,覆盖更多的高增长市场及地区。”
案例分享:电子制造和智能制造
陈培东先生随后与我们分享了他们在电子制造和智能制造领域的案例。
电子制造领域的领先企业伟创力在奥地利工厂选择部署了两台MiR自主移动机器人,是希望缩通过自动化缩短主仓库和制造区域之间的运输时间,以及避免因为部署AGV而产生的3-6个月停工风险。MiR自主移动机器人不仅让伟创力的工人从单调乏味的运输工作中解脱出来,专注于价值更高、更有乐趣的工作,而且帮助该公司即时实现了流程优化。他们现在期望扩大自主移动机器人在仓库中的工作范围,此外还期望将MiRHook系统添加到技术组合中。
在位于南京的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六台MiR100自主移动机器人搭配优傲机器人(UR)的协作机械臂,共同完成相关的培训及展示工作。它们与中德研究院内的加工中心配合,嵌入其工业移动协作分拣系统,展示和培训产品的上下料、转移运输等环节。MiR AMR的高安全性为创造安全的培训与展示流程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符合中心平日访客较多时对人机协作稳定性的严格要求。
移动机器人市场迎来三大机遇
在此次活动中,MiR中国市场部经理林子越女士还与我们分享了他们对中国协作移动机器人市场的深度洞察。
首先,她表示2020年开始的新冠疫情推动了制造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尤其体现在数据分析和自动化等方面的投入。“根据IDC和微软在2020年的研究,疫情后加快数字化进程的中国企业的比例达到了63%。IDC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制造业趋势报告也指出,中国企业为达成自主运营能力,将大幅增加在数据治理、数字工程和运营上的投入。对于以组装为主要工序的制造业来说,实现半自动工控自动化(人力节省70%以上)回本周期获得了大幅压缩。”
这是因为,新冠疫情带来的压力和混乱让制造业越来越意识到全行业长期面临的诸多挑战,包括:生产车间员工数量减少,员工未做好充分准备,且数字技能水平有限,优化流程的自动化技术也有限。这推动了制造企业纷纷调整自己的战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加深对企业和市场的洞察力和理解能力,并优化制造流程。
林子越女士进一步解释道:“这些制造企业通过数据分析,来掌握不断变化的客户及市场需求;改进客户/市场提供的数据和信息,预测未来的需求;并投资新技术,以更敏捷地响应市场需求。在制造流程方面,他们对工厂车间的标准化任务加速实现自动化,同时打造敏捷灵活的装 配线,快速重启生产流程。”
林子越女士随后以电子制造业为例,指出了第二个机遇:在新的竞争形势下,本土企业亟需通过自动化、数字化转型提高生产效率及产品品质,但面临"不会'和"不敢"的双重困境。
根据《2021年,中国电子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短报告》,电子制造业呈现的数字化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自动化水平低,尽管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自动化水平比较高,但组装环节仍需大量人力。以富士康为例,其在深圳有超过20万名生产制造员工。第二个问题是人工检测为主,电子产品加速小型化、精密化、集成化演进,对精度、可靠性要求很高,传统人工检测方法过于主观,精度较低。
林子越女士还详解了面对电子制造业产线自动化转型的独特挑战,自主移动机器人是如何逐一解答的。
第三个机遇是,企业开始用总拥有成本(TCO)来计算及评断产线自动化转型的短期与长期投入,以及投资回报,这其中包括初始成本和运营成本,同时也要考虑因提高安全性而节省的成本、因解决方案灵活而提升的效率、需求响应的速度、节约的工时以及员工增加的正常工作时间。
林子越女士以霍尼韦尔为例,介绍了如何进行TCO计算的案例。在霍尼韦尔,四台 MiR100 机器人取代了六名全职员工的劳动力成本,每年节省30万美元的运行成本。这让他们在 MiR100 机器人上的初始投资很快获得回报。计算 TCO 应该考虑的其他因素还包括 MiR100机器人在传送带之间的使用。机器人从事的工作与大型传送带相当,但灵活性高于固定传送带,因为后者无法随着需求变化轻松地重新规划路线。传送带的装载和卸载可能是断断续续的,因而无法充分利用它们的运输能力,而在传送带上不需要机器人时,AMR可以处理工厂范围内的不同任务。这些增加的优点也应该纳入到TCO分析中。
最后,通过对上述三个挑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为了更好地赋能各行业内部物流自动化转型,提升整体制造水平、产品质量与抗风险能力,以下方面是我们尤其应当关注的:
产品设计∶让协作移动机器人变得更加稳定及安全;确保开线和工人协作无忧;
解决方案∶提供更多"开箱即用"的顶部模块,回应各行业愈发细分的产线物流需求,同时降低解决方案的部署及运用的时间和资金成本;
工具包∶制定标准化工作流程,帮助各行业客户快速理解并把握产线自动化转型的方法;
ROI:让自动化转型投资回报变得更加透明;量化内部物流自动化和协作移动机器人部署带来的初期与中长期K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