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11月8日-10日,第26届上海环球食品展(FHC)在上海隆重举行。期间,欧盟馆以“多彩欧洲美味,纵享万千搭配”为主题,通过6个常驻试吃展台展出了8个类别、约200多种产品。现场还特别展示了有机产品和受地理标志(GIs)保护的产品,这些GI产品与它们的生产地有着特定联系。
现场活动精彩纷呈,精心安排的3场官方欧盟地理标志(GIs)产品工坊和5场由欧盟大厨Corentin Delcroix(戴广坦)主持的烹饪秀,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欧洲食品和饮料的起源、特点、真实性和安全性的机会;由上海本地大厨蒋颐(Tony Jiang)主持的4场搭配展示,则呈现了欧洲食材的多功能与巧妙、及其与中国当地食材的完美融合。
欧盟馆的启动由欧盟驻华代表团农业参赞Wojciech Ptak先生、芬兰农业和林业部常务秘书 Jaana Husu-Kallio 女士和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副理事长潘锋先生共同开启。之后,本刊有幸与Wojciech Ptak先生进行了交谈,他就欧盟食品的优势、GIs食品的特别之处、欧洲和中国消费趋势等热点话题分享了看法。
本刊:首先,可否谈谈此次欧盟馆的展示方式和传达的理念与以往有何不同?
Wojciech Ptak先生:此次展会,我们不仅想向消费者传达欧盟食品具有安全、高品质、真实、可持续等优点,更希望通过中式菜肴的烹饪展示,让中国消费者体会到欧洲食材的多功能性和易用性——无论是牛奶、奶酪还是鲜肉,它们都能很好融入中式饮食,为中西方美食的交融带来无限可能。
本刊:与往年一样,有机产品和受地理标志(GIs)保护的产品仍是欧盟馆的推广重点。相较于常规产品,GIs产品具有哪些特点?这能为消费者提供哪些保障?
Wojciech Ptak先生:为保证产品品质,欧盟执行了两个关键政策——有机产品认证和使用地理标志(GIs)制度。我想强调的是,地理标志不只是食品包装上的一个标签,而是一个赋予产品知识产权的名称,它标志着产品具有与地理区域相关的特定品质,包括风味、味道、成分等。每种地理标志产品都具有自身的传统、历史、产地故事和特质,当该产品被挪去其它地方生产,这些特殊性就不复存在。
地理标志能帮助消费者识别那些具有特定品质的产品,他们可以此次确保自己选购的是高品质正宗产品,同时这也有助于生产商更好地推销自己的产品。
然而,目前我们的地理标识产品可能面临着被一些本土产品模仿或篡改知识产权的侵权问题。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目前正在修改地理标识相关法律和法规,我们也协助其开展一些工作,使这些地理标志产品能获得更好保护,同时为中国消费者带来更多保障。
本刊:您刚才提到,来自欧盟的产品具有安全、高品质、真实和可持续等优势,哪些因素造就了这些优势,可否详细谈谈?
Wojciech Ptak先生:欧洲食品因其安全性和高品质,已获得全球消费者的认可。这与欧洲拥有最高的食品安全标准和可追溯体系密不可分。
欧盟食品之所以能达到高标准,归功于多年前通过的《欧盟普通食品法》。27个欧盟成员国无一例外地都必须严格执行这个法规,因而这确保了欧盟食品的安全标准、质量水平和可追溯性都需以科学依据为基础。多年来,欧盟在公共和动物健康保护方面制定了高水准的安全标准:
首先,欧洲农业生产者除了采用高级别耕作方式和先进的生产加工方式外,还在食品生产、加工和质量控制方面恪守世界上最严格的健康和安全标准,以此确保欧洲食品的高质量。同时,除了自身执行欧盟食品法,成员国还需监督、核查经营者是否满足相关要求。
其次,由于欧盟的食品检查贯穿于从杀虫剂使用到包装的所有生产环节,因而消费者可以放心享用贴有欧洲标签的食品。在购买欧盟食品时,消费者可以确信标签上的健康声明、营养价值、成分配料等信息是可靠公正的,因为它们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并受到严格监管。
最后,所有欧盟食品从“农场到餐桌”都是可追溯的,这意味着任何对消费者构成潜在风险的产品都能被迅速识别并被勒令退出市场,从而进一步保障消费者权益。
我最后想强调,对于出口到中国的欧盟食品,我们一直采用最高标准,欧盟只允许向中国消费者提供最安全的欧盟农业食品。
本刊:在您看来,疫情后欧洲和中国消费者对食品饮料和餐饮的需求发生了哪些变化?欧盟将如何满足这些变化?
Wojciech Ptak先生:对于欧洲市场,我们看到一个明显的新趋势是,包括蛋白粉、蛋白饮料、高蛋白能量棒在内的高蛋白加工食品的需求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其次是婴儿奶粉市场发展非常快;第三,我们关注到疫情为欧洲和中国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改变——他们更习惯于在家烹饪或烘焙,这带动了奶油、黄油、奶酪、鲜肉等食材的消费。
随着中国消费者对奶酪营养价值认知的加深,该市场近来发展迅猛。欧盟进出口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仅是荷兰对中国的奶酪出口增幅就已超过25%。欧盟今后会出口更多优质奶酪,以此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
本刊:近几年,在食品和农产品方面,欧盟对华的出口量和比重大概是多少?欧盟对中国市场有着怎样的预期?
Wojciech Ptak先生:如今,欧盟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地,中国紧随英国和美国,已成为欧盟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其进口额占欧洲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左右。
在过去几年里,中欧产品交易量持续稳步增长。仅在2018年至2022年期间,欧盟对华农产品出口额就增长了50%以上。10年前,欧盟向中国出口了约30亿欧元的农产品,也从中国进口了约30亿欧元的农产品。如今,欧洲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额超过150亿欧元,进口额近100亿欧元。
数据显示,2022年欧盟27国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额为158亿欧元,与2020年227亿欧元的记录相比,有所下降。尽管如此,中国市场仍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尤其在乳制品行业。目前,中国约37%的乳制品进口来自欧盟,随着我们与中国合作的加深,那些阻止我们高质量安全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准入壁垒将逐步消除,中国消费者今后将有更多机会享用欧盟产品。
本刊:在拓展中国市场方面,还有哪些战略规划?
Wojciech Ptak先生:随着中国消费者对食品品质要求不断提升,欧盟食品在中国的发展机遇已逐渐展现。数据显示,27%中国消费者每周至少会消费一次欧盟食品,而其中的90%受访者表示非常注重食品品质和营养,他们同时认为,来自欧盟的食品在质量、营养和口味上都相对优越。未来,我们会以此为契机,一方面向中国市场引入更多新产品,比如来自法国和芬兰的婴儿奶粉以及有机葡萄酒;另一方面,我们会继续开展类似此次展会的搭配展示和推广活动,从而使消费者能更深入地了解欧盟农产品特性和优势,以及如何烹饪和食用它们。
最后,我想再次重申,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都是我们重要的农业贸易伙伴。我们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和其他宣传活动向中国朋友表明,我们决心在成功的双边关系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双方合作。在任何双边合作关系中,积极的议题至关重要,而农业能对促进欧中关系的积极发展起到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