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品质生活的持续追求,中国进口食品额增长稳定。由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进口食品行业报告》显示,据中国海关统计, 2013-2022年间,中国进口食品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3%,2022年达1396.2亿美元,同比增长3.1%。
其中,来自欧盟的农产品更是凭借高品质占据重要市场地位,海关数据显示,2023 年前三季度,中国对欧盟国家农产品进口额达152.9 亿美元,增长 11.2%,占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 8.6%。法国、荷兰和西班牙则分别以50.5 亿美元、29.7亿美元和19.1 亿美元位列前三。为何中国消费者对欧盟农产品趋之若鹜,除了高品质,它们还具备哪些特点?后疫情时代,欧洲和中国消费趋势有哪些异同?对于中国市场,欧盟未来还有哪些期待和规划?欧盟驻华代表团农业参赞Wojciech Ptak先生与本刊分享了其独有见解。
欧盟驻华代表团农业参赞Wojciech Ptak先生
本刊:去年FHC期间,欧盟馆通过6个常驻试吃展台展出了8个类别、约200多种产品;同时,还特别展示了有机产品和受地理标志(GIs)保护的产品。可否谈谈这种展示方式想传达的理念?
Wojciech Ptak先生:我们不仅想向消费者传达欧盟食品具有安全、高品质、真实、可持续等优点,更希望通过中式菜肴的烹饪展示,让中国消费者体会到欧洲食材的多功能性和易用性——无论是牛奶、奶酪还是鲜肉,它们都能很好融入中式饮食,为中西方美食的交融带来无限可能。
本刊:相较于常规产品,GIs产品具有哪些特点?这能为消费者提供哪些保障?
Wojciech Ptak先生:为保证产品品质,欧盟执行了两个关键政策——有机产品认证和使用地理标志(GIs)制度。我想强调的是,地理标志不只是食品包装上的一个标签,而是一个赋予产品知识产权的名称,它标志着产品具有与地理区域相关的特定品质,包括风味、味道、成分等。每种地理标志产品都具有自身的传统、历史、产地故事和特质,当该产品被挪去其它地方生产,这些特殊性就不复存在。
地理标志能帮助消费者识别那些具有特定品质的产品,他们可以此确保自己选购的是高品质正宗产品,同时这也有助于生产商更好地推销自己的产品。
然而,目前我们的地理标识产品可能面临着被一些本土产品模仿或篡改知识产权的侵权问题。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目前正在修改地理标识相关法律和法规,我们也协助其开展一些工作,使这些地理标志产品能获得更好保护,同时为中国消费者带来更多保障。
本刊:您刚才提到,来自欧盟的产品具有安全、高品质、真实和可持续等优势,哪些因素造就了这些优势,可否详细谈谈?
Wojciech Ptak先生:欧洲食品因其安全性和高品质,已获得全球消费者的认可。这与欧洲拥有最高的食品安全标准和可追溯体系密不可分。
欧盟食品之所以能达到高标准,归功于多年前通过的《欧盟普通食品法》。27个欧盟成员国无一例外地都必须严格执行这个法规,因而这确保了欧盟食品的安全标准、质量水平和可追溯性都需以科学依据为基础。多年来,欧盟在公共和动物健康保护方面制定了高水准的安全标准:
首先,欧洲农业生产者除了采用高级别耕作方式和先进的生产加工方式外,还在食品生产、加工和质量控制方面恪守世界上最严格的健康和安全标准,以此确保欧洲食品的高质量。同时,除了自身执行欧盟食品法,成员国还需监督、核查经营者是否满足相关要求。
其次,由于欧盟的食品检查贯穿于从杀虫剂使用到包装的所有生产环节,因而消费者可以放心享用贴有欧洲标签的食品。在购买欧盟食品时,消费者可以确信标签上的健康声明、营养价值、成分配料等信息是可靠公正的,因为它们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并受到严格监管。
最后,所有欧盟食品从“农场到餐桌”都是可追溯的,这意味着任何对消费者构成潜在风险的产品都能被迅速识别并被勒令退出市场,从而进一步保障消费者权益。
我最后想强调,对于出口到中国的欧盟食品,我们一直采用最高标准,欧盟只允许向中国消费者提供最安全的欧盟农业食品。
本刊:在您看来,疫情后欧洲和中国消费者对食品饮料和餐饮的需求发生了哪些变化?欧盟将如何满足这些变化?
Wojciech Ptak先生:对于欧洲市场,我们看到一个明显的新趋势是,包括蛋白粉、蛋白饮料、高蛋白能量棒在内的高蛋白加工食品的需求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其次是婴儿奶粉市场发展非常快;第三,我们关注到疫情为欧洲和中国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改变——他们更习惯于在家烹饪或烘焙,这带动了奶油、黄油、奶酪、鲜肉等食材的消费。
随着中国消费者对奶酪营养价值认知的加深,该市场近来发展迅猛。欧盟进出口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仅是荷兰对中国的奶酪出口增幅就已超过25%。欧盟今后会出口更多优质奶酪,以此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
本刊:近几年,在食品和农产品方面,欧盟对华的出口量和比重大概是多少?欧盟对中国市场有着怎样的预期?
Wojciech Ptak先生:如今,欧盟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地,中国紧随英国和美国,已成为欧盟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其进口额占欧洲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左右。
在过去几年里,中欧产品交易量持续稳步增长。仅在2018年至2022年期间,欧盟对华农产品出口额就增长了50%以上。10年前,欧盟向中国出口了约30亿欧元的农产品,也从中国进口了约30亿欧元的农产品。如今,欧洲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额超过150亿欧元,进口额近100亿欧元。
数据显示,2022年欧盟27国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额为158亿欧元,与2020年227亿欧元的记录相比,有所下降。尽管如此,中国市场仍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尤其在乳制品行业。目前,中国约37%的乳制品进口来自欧盟,随着我们与中国合作的加深,那些阻止我们高质量安全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准入壁垒将逐步消除,中国消费者今后将有更多机会享用欧盟产品。
本刊:在拓展中国市场方面,还有哪些战略规划?
Wojciech Ptak先生:随着中国消费者对食品品质要求不断提升,欧盟食品在中国的发展机遇已逐渐展现。数据显示,27%中国消费者每周至少会消费一次欧盟食品,而其中的90%受访者表示非常注重食品品质和营养,他们同时认为,来自欧盟的食品在质量、营养和口味上都相对优越。未来,我们会以此为契机,一方面向中国市场引入更多新产品,比如来自法国和芬兰的婴儿奶粉以及有机葡萄酒;另一方面,我们会继续开展类似去年FHC展会的搭配展示和推广活动,从而使消费者能更深入地了解欧盟农产品特性和优势,以及如何烹饪和食用它们。
最后,我想再次重申,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都是我们重要的农业贸易伙伴。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宣传活动向中国朋友表明,我们决心在成功的双边关系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双方合作。在任何双边合作关系中,积极的议题至关重要,而农业将对促进欧中关系的积极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来源:荣格-《 国际食品加工及包装商情》
原创声明:
本站所有原创内容未经允许,禁止任何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等机构转载、摘抄,否则荣格工业传媒保留追责权利。任何此前未经允许,已经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平台,请立即删除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