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自1978年革开以来,中国利用外资经历了初步探索和曲折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与效率导向、加入WTO后快速发展以及高质量发展几个阶段。外企对中国化工行业的投资,也经历了初始阶段(改开初期至1990年代末)、扩张阶段(2000年代初至2010年代中)和深化阶段(2010年代中至今)。从带来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中国化工行业填补技术空白,提升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推动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到促进行业向高端化、差异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合作更加深入,逐渐在生产和技术、研发和创新上展开全方位合作,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化工行业销售额达到4.7万亿美元,中国已占全球化工生产的44%和资本投资的46%,并从许多大宗化学商品的最初净进口国,成为了主要出口国。
从相对封闭的计划经济体系走向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探索过程,证明了全球化有助于带动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使中国能够更好地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同时,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不仅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各国外资企业提供了庞大的市场和投资机会。一些外企研发经理承认,近年间他们在中国的创新是由具有创新性的中国客户推动的。越来越多的跨国化工企业在中国启动或扩大研发活动,并开始将中国视为制造专业知识的来源。
深刻领会“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要义的中国政府,近年来成为全球化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一方面鼓励企业“出海”,另一方面,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积极开放中国市场,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 如,2024年版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的发布,全面取消了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减少了限制措施条目,展示了中国推动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决心。
众多外企也以实际行动做出了响应。2024年1月至8月,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6968家,同比增长11.5%。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721.4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12.4%,较去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巴斯夫在中国的投资接近8000亿元人民币,沙特阿美超过1万亿,科思创接近3000亿,瓦克化学780亿……让我们看看塑料产业链上的一些主要企业近年在华的投资活动。
巴斯夫(BASF)
在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C&EN)公布的“2024年全球化工企业50强”中,巴斯夫名列榜首。
1988年,BASF成立了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家合资企业。2005年,BASF在中国建设首个一体化基地——南京一体化基地,由BASF和中石化(Sinopec)共同运营。2019年在湛江市正式启动在中国的第二个一体化基地,到2030年总投资将达到100亿欧元,由BASF单独运营,是仅次于德国路德维希港和比利时安特卫普的第三大一体化基地。
2023年,巴斯夫对中国客户的销售额约为94亿欧元,其销售额约有四分之一来自亚太地区。大中华区占巴斯夫全球销售额的不到15%,但占全球化工市场的约50%。这也是为什么巴斯夫正在加强在中国的立足点。
2024年6月5日发布的《巴斯夫大中华区2023年度报告》显示,巴斯夫迄今为止在大中华区的投资已超过100亿欧元。公司表示,“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2024年至2027年期间,巴斯夫的全球资本支出中的40%将流入亚太地区,以支持客户的强大本地生产。未来10年,巴斯夫四分之三的产能有望来自中国。截至2024年8月,巴斯夫已经签署了将近20项在华合作项目。
陶氏(Dow)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之一,45年来,陶氏与中国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的进程同频共振,在华业务持续拓展,扎根中国步履坚定。近些年来,公司稳定在中国进行投资活动。例如,2021年3月4日,陶氏与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署谅解备忘录,计划投资约2.5亿美元、建设总产品产能约为25万吨的特殊聚氨酯和烷氧基化合物设施,为客户提供高价值产品和创新技术。
2021年,陶氏张家港制造基地预计投产差异化硅材料新产能。所生产高价值硅树脂是一种先进材料,对家庭和个人护理、压敏胶粘剂、消泡剂以及照明市场的可塑光学产品等差异化硅产品的创造至关重要。
2023年 6月,陶氏在张家港启动了一项有机硅下游产品扩建项目,以更好地服务于电子、交通及运输、新能源、包装和建筑行业市场需求。
公司认为,中国对化工行业的长期承诺,以及高水准对外开放政策,为陶氏带来了巨大的机遇。目前,中国已经是陶氏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随着中国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和绿色转型,未来几年陶氏有望在进一步合作方面获得更多机会。陶氏也将继续利用其在材料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为中国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科思创(Covestro)
2022年,科思创宣布投资数千万欧元,在上海一体化基地新建两座工厂——弹性体工厂及水性聚氨酯分散体(PUD)工厂分别于2023年及2024年竣工投产。
2023年,科思创的第一座机械回收聚碳酸酯专用生产线已经在上海的一体化基地投产,年产能2.5万吨。科思创于同年2月对外披露将在珠海建造其全球最大的热塑性聚氨酯生产基地。2033年全面竣工后,将拥有近12万吨的热塑性聚氨酯年产能。
2024年,科思创宣布将在广州建设新的热塑性聚氨酯(TPU)亚太应用开发中心,计划于2025年投入运营。新开发中心将与科思创彰化研发中心、珠海生产基地形成互补优势,产生更强大的区域协同效应,同时紧密联接中国及亚太的TPU产业集群。
截至目前,科思创在中国的投资额累计已超过40亿欧元(约合308亿元人民币),始建于2001年的上海一体化基地是科思创在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2023年中国市场销售额约为31亿欧元。公司计划在未来三年,将科思创在亚太区四分之三的投资落地中国。
同时,公司致力于支持中国的绿色转型,特别是在电动汽车、风能和光伏、消费电子以及建筑等市场领域。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愿景是实现全面循环,目标是到2035年实现运营气候中立。
SABIC
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自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市场营业额目前已占其全球营业额的20%。
中沙(天津)石化有限公司天津聚碳酸酯工厂已于2023年8月31日投入商业运营,年产能达26万吨。
2023年,福建中沙石化有限公司古雷中沙150万吨/年乙烯及下游深加工联合体项目PC&BPA联合装置土建工程已正式开工。该项目总投资约为448亿元人民币,预计2026年建成。
2024年8月, SABIC与福建省政府签署投资协议,计划于建设一座热塑性工程塑料合金工厂,生产LEXAN™聚碳酸酯(PC)和CYCOLOY™ PC/ABS共混改性粒子,为消费电子和电气、汽车等市场以及光伏、电气化、5G等新兴领域提供先进的材料解决方案。SABIC致力于减少上海研发中心的碳排放,目标是,到2024年,研发中心30%的公共设施将采用绿电,以支持SABIC到2050年前实现自身碳中和的净零目标。
英威达(INVISTA)
英威达是全球性的化学中间体、聚合物和纤维制造商。过去十年间,英威达在中国的尼龙66产业链上投资超过120亿元人民币。
2021年9月,英威达位于上海的亚太区研创中心正式投用,形成了集原材料、应用开发、尼龙66生产的一体化生产研发实力 。
2022年11月25日,英威达宣布年产能40万吨己二腈生产基地在上海化学工业区落成,总投资额超70亿元,全面投产后,将支持80万吨尼龙66生产。这是英威达有史以来全球最大的投资项目。
2024年8月,英威达尼龙化工(中国)有限公司宣布上海尼龙66聚合物生产基地扩建项目正式完工,尼龙66年产能实现翻番,从19万吨增长至40万吨 ,英威达在上海还建有己二胺生产基地,进一步完善了其在中国的尼龙66产业链。
英威达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方思齐(Francis Murphy)表示,中国始终是英威达全球业务增长和投资的重心之一。尼龙行业日益明显的高质量发展,以及下游工程塑料的广泛应用前景,让公司看到了中国成为全球尼龙需求中心的潜力。通过不断的投资和建设,以及选择性的收购,英威达加强了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并为中国及亚洲的客户提供满足当前和未来市场需求的创新解决方案。
瓦克化学(WACKER)
瓦克化学在中国的总投资额已经达到约10亿欧元,中国已成为其全球最大、最重要的单一市场。2023年,瓦克化学在中国的销售额达到了13.6亿欧元,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智慧建筑等新兴产业领域表现亮眼。
2022年完成的对山东硅科新材料有限公司60%的股份收购,进一步扩大了有机硅特种产品组合的范围。在南京生产基地投资约1亿美元扩建聚合物乳液和胶粉产能,已于2023年5月完成并投入运营。2023年,计划投资约1.5亿欧元,在张家港生产基地新建高性能特种有机硅下游生产线,预计2025年左右投产。
此外,瓦克化学还在上海设立了技术应用中心,并不断加大本土研发力度。
利安德巴塞尔(LyondellBasell)
2021年1月,利安德巴塞尔与中国石化建立合资公司,在宁波镇海建设一套全新PO/SM生产装置,年产27.5万吨环氧丙烷和60万吨苯乙烯。
2023年3月1日,利安德巴塞尔烯烃与聚烯烃(O&P)业务首个位于亚洲的技术中心在苏州开幕,由多个实验室组成,为聚丙烯、聚乙烯、PB-1和Catalloy市场提供解决方案和相关产品。
2023年底,利安德巴塞尔在广东肇庆成立合资公司隽诺利安德巴赛尔新材料有限公司,专注于通过机械回收的方式回收消费后塑料废弃物。
2024年6月,利安德巴塞尔宣布其高新材料业务(APS)大连工厂新增的一条生产线正式投产,专门生产高性能聚丙烯复合材料,这标志着大连工厂产能翻番。
克劳斯玛菲(KraussMaffei)
克劳斯玛菲(KraussMaffei)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塑料和橡胶加工机械设备制造商, 2016年,由中国化工集团公司(ChemChina)以9.25亿欧元的价格收购。
2020年3月,克劳斯玛菲机械(嘉兴)有限公司在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了新工厂的落成典礼,该工厂总投资3.26亿元人民币,预计年产橡胶和塑料机械产品,是克劳斯玛菲集团在德国以外设立的首个大型区域总部。
此外,克劳斯玛菲还获得了与中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商之一比亚迪的合作机会,赢得了一份超过25台机械的订单。
阿博格(Arburg)
2020年,阿博格在中国平湖开设ATC 新阿博格技术中心(ATC)落成,可容纳60多台注塑机和交钥匙系统。这是阿博格在中国的第四个基地,定位于提高仓储能力、提供自动化交钥匙方案及技术培训。
阿博格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增长迅速,并获得了与中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商之一比亚迪的合作机会,赢得超过25台机械的订单。
Chinaplas 2024期间,阿博格展示了其在中国组装的首台注塑机Allrounder 470 E Golden Electric Evo,这标志着阿博格“Local for Local(在本地,为本地)”战略在中国正式启动。未来,阿博格计划逐步建立中国供应链,旨在实现30-40%的本土化率。
ENGEL
ENGEL是另一家来自德国的全球领先注塑机制造商,在上海和常州建有两个生产基地。
目前,其常州工厂已经完成了三期扩建工程,产能实现翻倍。而上海生产基地则为其在亚洲市场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大型部件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022/23财年,ENGEL在亚洲市场实现了创纪录的订单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NEV)市场尤为突出。ENGEL在中国的生产不仅限于大型注塑机,还包括WINTEC品牌注塑机,以及为亚洲市场定制的机器和组件。
威猛集团(WITTMANN Group)
威猛集团是一家全球知名的注塑机和自动化系统制造商,在过去的20年间,其中国市场业务增长了近十倍。
2024年9月26日,威猛工业自动化系统(昆山)有限公司工厂扩建项目正式启动开工。该项目预计投资人民币六千万元,将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培训中心和展示中心,全面将中国工厂打造成集生产、研发和创新三位一体的现代化智能工厂。与此同时,此次扩建将意味着威猛集团将公司全系列的高端产品和技术整体引进到国内,希望能为中国塑料产业进入智能化阶段提供新的助力。
住友德马格(Sumitomo Demag)
全球知名的注塑机制造商住友德马格于1998年在中国成立全资子公司德马格塑料机械(宁波)有限公司,可生产锁模力从 50 吨到 1300 吨不等的注塑机 。
2023年1月,住友德马格(Sumitomo Demag)启动了宁波工厂扩建工程。扩建后的宁波工厂不仅产能翻倍,还能够生产锁模力高达1500吨的机器,以满足对大型精密部件的需求,新厂区于2023年10月落成。
结语
由此可见,在全球经济格局中,中国市场持续展现出独特的吸引力,塑料产业中的外资企业仍在持续投资中国市场。尽管最近几年,国内部分外资出现“撤离潮”,但这一现象并非全然消极。辽宁大学校长、国际经济学会会士余淼杰在接受《商学院》杂志采访时曾表示,外资在华投资的变化,反映出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更为成熟的发展阶段,其中外资的角色和影响也在发生着微妙的转变,具体有五大趋势。其一,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资退出中国是大势所趋;其二,资本密集型产业外资会继续留在中国;其三,国际游资投资海外时将首选中国;其四,外资倾向于在产业集聚区进行投资;其五,外商投资会促进国内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总而言之,外资企业之所以加大力度在中国投资,最重要的是看好中国的经济前景,这是最为核心的关键点。” 余淼杰总结道。
来源:荣格-《国际塑料商情》
原创声明:
本站所有原创内容未经允许,禁止任何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等机构转载、摘抄,否则荣格工业传媒保留追责权利。任何此前未经允许,已经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平台,请立即删除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