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行至甲辰金秋,硬科技产业寒意犹存,期间虽有汽车、新能源、AI 等产业噱头利好,但祛魅之后,核心要务始终是创新。冷中企稳,静待花开,或是暗流积蓄,伺机破局?行业未来方向在哪,发展究竟几何?而要想看清本质,把握硬科技行业发展脉络,必须回归技术本身,聚焦细分领域和一线的本真。
秉持这一理念,第12届中国硬科技产业链创新趋势峰会暨百家媒体论坛如约而至。今天,让我们走进艾迈斯欧司朗、飞凌微、清纯半导体,看看他们都有哪些创新的“黑科技”,以及业内深耕一线的大咖对产业链发展都有哪些趋势研判。
艾迈斯欧司朗:
智能驾驶时代,LED光与智的璀璨交响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以及节能减排、新能源等大趋势的演变,汽车行业经历了重大变革,与此同时,汽车照明和汽车灯具也经历了一系列相应的变革。作为一家深耕汽车光源领域超四十年历史的企业,艾迈斯欧司朗以LED作为媒介,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聚焦更新的趋势变化及崭新的需求,不断追求产品和技术的创新,致力于为消费市场带去更多选择和更厚重的情感依托。
艾迈斯欧司朗
高级市场经理 罗理
艾迈斯欧司朗最新推出的25,600像素的EVIYOS® 2.0,是业界第一款光与电子相结合的LED,为行车安全中的迎宾投影、变道光毯引导、车道保持辅助预警、湿滑路面警告等带去了强大助力。此外,无眩光远光灯因为EVIYOS® 2.0的辅助,做到了整个照明系统中无需关闭远光灯,最大限度地增加驾驶员的可视面积,同时可以智能判断开灭、识别道路中需要避开眩光的物体,达到主动ADB的效果。
汽车作为大众的“第三生活空间”,除了安全、舒适以外,氛围的营造也尤为重要,这就离不开灯光的辅助。面对信息显示日益丰富的趋势,艾迈斯欧司朗的高级市场经理罗理指出:“这些复杂场景的构建意味着几个关键挑战:首先,LED的使用颗粒数将显著增加;其次,需要在成本与数量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最后,鉴于大量的LED,尤其是每个RGB单元都需要进行混色处理,确保不同供应商提供的RGB混色均匀且协调,避免在颜色变换时出现明显的延迟或色彩失真,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
EVIYOS® 2.0:25,600 像素的 Micro LED
面对这一系列市场应用的痛点,艾迈斯欧司朗所推出的OSIRE®E3731i是基于OSP开放架构的、把LED和驱动集成在一个封装的产品,能很好地解决这些技术难点。通过OSP开放式架构,不需要打破整体架构,便可在整车不同节点之间做智能连接,解决了主机厂规划时的困难(有更新可后期通过OTA升级),这对于整车的通用性和架构布局是一个颠覆式的创新。与此同时,通过OSP,只需双绞线和高低电平,就可用一个SPI接口串联高达1,000颗的RGBi。每一颗RGBi芯片保存了出厂时测试的电流、电压、色点、亮度等信息,后续无需进行在线标定,直接通过驱动下达指令就可实现整车颜色均匀的效果。
智能氛围灯:RGBi 与 OSP
艾迈斯欧司朗带来的第三款产品是SYNIOS® P1515创新性封装的LED芯片,它不是传统顶发光光源,而是均匀地分布在侧面、360°环绕的出光方式,带来了结构式的创新。SYNIOS® P1515在汽车外饰照明上有两个典型的应用方向,一是替代传统顶发光LED,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简单。在同等亮度和均匀性的情况下,使用360°辐射特性的侧发光LED,可以通过增加LED排布间距达到减少LED和相应驱动的数量,从而达到降本的目标。另一个应用方向是做超薄均匀性的发光,即面发光,去实现OLED like设计方向。通过创新性的封装设计,可把整个尾灯信号灯面发光源的结构压缩到5毫米甚至更低,这对整个结构设计的工程师来说,不仅可以做很多创新性甚或大胆的设计,还能很好体现它的均匀性。
SYNIOS® P1515:360°辐射的侧发光 LED
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市场中不容忽视的中坚力量,艾迈斯欧司朗除了在产品和技术上的创新,也做了很多成本优化的动作,“在传统产品线布局上,艾迈斯欧司朗在中国设立了支持整个亚太的技术支持中心,在无锡建了工厂,也建了产品研发团队。而这个产品研发团队做了很多China for China的产品,就是给中国客户做一些适配性的产品;甚至下一步要做的是China for Global,即也可以销往全球。”罗理先生如是说。相信通过不断地突破和创新,在汽车照明的发展之路上,艾迈斯欧司朗也会绽放更璀璨耀眼的光芒。
飞凌微:
端侧SoC携手感知融合方案,开启车载智能视觉新篇章
在汽车的世界,端侧AI更像一位全能的舵手,巧妙地编织着数据的经纬,使自动驾驶可靠且安全,也让车内环境安心又舒适,将每一次出行都变成愉悦的旅程。而随着智能汽车视觉应用越来越多的落地,对摄像头规格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在端侧做高性能的图像处理或视觉的预处理,帮助整个系统更好落地。
飞凌微首席执行官
兼思特威副总裁 邵科
因此,基于市场的需求及应用方案的思考,飞凌微在今年推出了M1系列三款产品,分别是用于车载上的高性能ISP和两颗用于车载端侧视觉感知预处理的轻量级SoC。M1作为一颗高性能的ISP,能够处理800万像素的图像数据或者处理两颗300万像素的图像数据,在车载ADAS、后视镜等方面都有比较好的应用的落地,同时ISP作为飞凌微自研的一个技术,能实现高动态范围的成像并具有优秀的暗光性能。SoC是基于高性能ISP之外,加入了轻量级的CPU、NPU等算力,在处理好图像的同时去做人脸识别、姿态识别等轻量级的AI应用。
为适应不同应用的需求,除M1Pro外,还有整个算力资源是M1Pro两倍的M1Max,目前已在车载上有落地的应用场景。
其一是车内的DMS驾驶员监控,通过对驾驶员的疲劳状态进行监测和反馈,起到报警或提示的作用;其二是舱内的另一应用OMS,通过500万图像传感器,结合M1形成一套模组方案,分别输出RGB图像来作为舱内娱乐、拍照等应用;第三是电子后视镜,相较于传统后视镜有更好的暗光效果,不仅在白天能达到和原来物理镜子同样的效果,还能更好提升晚上夜视的性能,在这个方案里,通过配合图像传感器和高性能的ISP来实现更好的成像;第四个应用是在后视摄像头加识别算法,当进行后视或倒车时,能快速检测行人和物体,避免发生影响驾驶安全事情,在这一应用中,图像传感器跟端侧SoC进行组合,在模组端实现非常轻量化的应用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上,飞凌微同样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首先,为确保系统的可靠性,整个车机上是符合功能安全的。其次,为了保障网络安全,飞凌微内部采用了专业技术,包括数据的加解密,以及全面的产品安全方案。还会通过标准的密码验证方法来保护权限和图像数据,防止数据破解,确保了系统的安全性。”飞凌微首席执行官兼思特威副总裁邵科分享道。
作为思特威全新子品牌,飞凌微结合思特威在图像传感器技术及市场上的优势,在端侧应用上结合数字SoC,来实现融合互补,不仅平衡好成本控制与性能提升之间的关系,也持续保持着自我竞争力。在这数据如海洋般深邃的时代里,端侧AI赋予万物以智慧的眼眸,而飞凌微也赋予了端侧AI更多可能性和生命力。
清纯半导体:
SiC技术,为车载电驱和供电电源注入变革之力
回顾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其速度远超预想。2021、2022、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350万辆、689万辆、950万辆,市场占有率31.6% ,预计2024年产销量1200-1300万辆,市占率超过45%,约占全世界产销量60% 。当我们将目光聚集SiC产业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应用,也同样让人惊叹它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前景。
清纯半导体
市场经理 詹旭标
SiC不仅是提升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的最佳方案,也是实现高压快充,解决补能焦虑的关键。据统计,2023年公开的国产SiC车型合计142款,乘用车76款,仅仅在2023年新增的款式大概是有45款,整个新能源汽车采用SiC的市场已完全被打开。目前,主驱应用的主流器件是750V 及 1200V SiC MOSFETs ,而器件性能、质量、价格、产能是主驱大规模应用的必要条件。SiC在充电桩行业是除新能源汽车主驱最活跃的一个市场,整个市场已进入充分竞争的时代。2023-2025年,新增公共充电桩与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比例力争达到1:1,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6000万辆,车和充电桩比例计划达到1:1,按目前整个设计,充电模块已开始使用SiC,并且在DC-DC包括PFC应用,整体市场规模非常大。
目前,整个SiC市场以国外企业占主导地位,头部5家龙头企业市场份额合计高达91.9%,在此基础上,国外企业对SiC产能持续进行扩展。而由于全球SiC材料的产能快速扩展,中国SiC器件设计跟制造也相应地得到快速的发展,除了在主驱上的应用,在光伏、储能包括充电模块等市场的竞争都非常激烈,SiC MOSFET主流规格价格快速下降,从长远来看,技术降本成为SiC企业赖以生存的唯一途径 。
随着整个主驱包括光储充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SiC产业链也日趋完善,从材料到辅材、衬底、外延、加工设备,包括设计、代工等细分行业,都出现了非常典型的代表,不断在缩小与跨国龙头企业的差距。从SiC MOSFET 技术现状及迭代趋势来看,“国际 SiC MOSFET技术持续发展,并维持3~5年的迭代周期,而以清纯半导体的技术路线向ST、ROHM做详细对比,跟国际巨头最先进的技术水平完全持平。”清纯半导体市场经理詹旭标在演讲中分享道。
针对主驱领域,清纯半导体针对推出了24平方、25平方、27平方包括30平方毫米尺寸等诸多产品,1200V产品系列核心参数全面对标国际一流水平。此外,2023年清纯半导体还开发了超低导通电阻芯片: 1200V 3.5mΩ,在相同参数下,其串扰抑制能力、耐受能力优于国际一流水平厂家。
随着车规级SiC MOSFET可靠性标准逐年提高,国际企业与国内企业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实现强强联合,主驱芯片国产替代已经起步,并将逐步上量,相信最终将会主导全球供应链,而这其中也会有清纯半导体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荣格-《国际汽车设计及制造》
原创声明:
本站所有原创内容未经允许,禁止任何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等机构转载、摘抄,否则荣格工业传媒保留追责权利。任何此前未经允许,已经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平台,请立即删除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