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大厅

登录/注册

公众号

更多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号

小秘书

更多资讯,关注荣格小秘书

邮箱

您可以联系我们 info@ringiertrade.com

电话

您可以拨打热线

+86-21 6289-5533 x 269

建议或意见

+86-20 2885 5256

顶部

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打开

中国碳纤维产业困局:13 万吨产能下,空天级国产化率不足 30%

来源:复合材料体验馆 发布时间:2025-03-24 136
塑料橡胶低空制造增强塑料 产业动态
本文基于百川盈孚大数据,从产能布局、区域特征、产品结构及产量动态等多维度,解析2024年中国碳纤维行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国碳纤维产业经历了从高速扩张到理性调整的转变。在2019-2023年的产能爆发期后,2024年行业步入结构性优化阶段。本文基于百川盈孚大数据,从产能布局、区域特征、产品结构及产量动态等多维度,解析2024年中国碳纤维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产能扩张趋缓,区域格局深化

 

1. 产能增速理性回调

经历五年近五倍的产能狂飙后,2024年中国碳纤维行业新增产能降至1.53万吨,总产能达13.55万吨,增速放缓至12.73%。这一转变标志着行业从"规模竞赛"转向"质量提升",企业更加注重技术升级与市场需求适配。

新增产能集中于山东、江苏、河北等工业基础雄厚的省份,产品线覆盖国产T300、T700及以上级别的12K、24K碳纤维

2. 三大产区主导供应格局

区域产能分布呈现显著集聚效应:

  • 华东地区(37.53%)凭借先发技术优势和多元化发展模式,形成涵盖碳纤维原丝、复合材料及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但产能利用率偏低

  • 东北地区(30.89%)以吉林为核心,依托老牌企业实现高度集约化生产;

  • 西北地区(24.35%)借力能源成本优势吸引产能西迁,成为新兴生产基地。

图片

(参考来源:百川盈孚)

三大产区合计贡献全国92.77%的产能,而华北及其他地区占比不足8%,区域发展不均衡特征明显。

3. 产品结构加速升级

从型号分布看,T300/T400级别仍占据64.92%的产能(8.8万吨),但T700/T800级别产能快速攀升至31.85%(4.3万吨),超高强度、高模量等特种纤维占比达3.24%。这表明行业正逐步突破低端产品同质化竞争,向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高端应用领域渗透。

图片

(参考来源:百川盈孚)

 

二、产量增速承压,运营策略调整

1. 供需失衡倒逼生产变革

2024年碳纤维产量达5.9万吨,同比增速8.16%,较前三年50%以上的高增长显著回落。这一变化源于多重压力2022年下半年起下游风电、体育器材等领域需求疲软,叠加前期产能集中释放,导致行业库存高企

图片

2023年库存峰值时,部分企业库存周转天数超180天,资金链承压倒逼企业调整生产策略——70%以上的企业采用"低负荷运行+订单驱动"模式新项目投产延期率达40%

2. 区域产量表现分化

  • 东北地区凭借85%以上的产能利用率,产量贡献位居首位,其规模化生产优势凸显;

  • 西北地区受下半年行业利润收缩影响,开工率下调至75%,产量退居第二;

  • 华东地区虽产能规模最大,但60%的柔性生产线(可切换5种以上产品型号)导致实际产量仅列第三,折射出该区域"多品种、小批量"的定制化生产特征。

3. 高端产品占比提升

产量结构呈现"量降质升"趋势:T300/T400级别产量占比下降至63.58%(3.75万吨),而T700及以上级别提升至36.42%(2.15万吨)。这一变化与风电叶片大型化、氢能储罐等高端需求增长密切相关,国内企业已能稳定量产T800级碳纤维,并在T1000等产品领域取得技术突破

图片


三、行业转型期的挑战与机遇

当前行业正经历深度调整:一方面,低端产能过剩导致价格竞争加剧,2024年T300级产品均价同比下降12%;另一方面,高端产品进口替代空间巨大,航空航天用碳纤维国产化率仍不足30%。企业分化加剧,头部厂商通过垂直整合(如构建"原丝-碳化-复材"全链)巩固优势,中小型企业则面临技术升级与资金压力的双重考验。

 

政策层面,碳纤维作为战略材料,多地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技术攻关。市场端,风电装机回暖(预计2025年全球需求超10万吨)及光伏氢能等新兴领域拓展,为行业注入新动能。未来三年,行业或将呈现"高端产能有序扩张、低端产能出清整合"的发展态势。


四、结束语

2024年是中国碳纤维行业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随着产能布局优化、产品结构升级及下游应用拓展,行业正逐步构建起多层次供给体系。如何在产能利用率提升技术壁垒突破市场需求匹配间实现动态平衡,将成为企业制胜未来的核心命题。(来源: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技术)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