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大厅

登录/注册

公众号

更多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号

小秘书

更多资讯,关注荣格小秘书

邮箱

您可以联系我们 info@ringiertrade.com

电话

您可以拨打热线

+86-21 6289-5533 x 269

建议或意见

+86-20 2885 5256

顶部

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打开

罗兰贝格发布2040年全球汽车行业四大关键趋势:为“马拉松”式变革做好长期准备

来源:荣格汽车制造 发布时间:2025-04-01 110
汽车制造整车及零部件 产业动态
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段漫长的变革期,且这场“风暴”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平息。在未来十五年里,新技术和地缘政治将持续从根本上改变市场,扰乱供应链。行业重心也将发生转移。到2040年,汽车行业会由亚洲国家主导吗?亦或是西方企业王者归来?

 

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段漫长的变革期,且这场“风暴”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平息。在未来十五年里,新技术和地缘政治将持续从根本上改变市场,扰乱供应链。行业重心也将发生转移。到2040年,汽车行业会由亚洲国家主导吗?亦或是西方企业王者归来?

 

近日,罗兰贝格发布最新报告《蓄势而行:2040年全球汽车行业前景展望》(下称“报告”)。报告发现,全球汽车行业正在经历变革,并将在未来15年内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市场的区域性转移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全球南方”和中国市场的汽车销量将大幅增加,到2040年将占全球市场约60%的份额,而欧洲、北美、日韩等成熟市场在新车销售方面已达到峰值。尽管如此,不只是中国市场,这些成熟市场仍是汽车行业的重要支柱。2040年,全球新车销量将以每年约1.1%的增速增长。

 

Part 1

  四大关键趋势PACE引领变革  

  

全球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势不可挡的转型,且在未来几年中这一趋势仍将加速发展。尽管对于许多企业而言,变革令人有些措手不及,但前景仍然向好,这样的颠覆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而采取明智策略的企业将能从中获益。展望2040年,罗兰贝格认为有四大关键趋势将会塑造汽车行业的格局,并将在2040年之前不断推动行业发展:未来的汽车行业将由“PACE”驱动——多极化(Polarization)、自动化(Automation)、互联化(Connectivity)和电气化(Electrification)。

 

2040年,重塑汽车行业的四大关键趋势(资料来源:罗兰贝格)

 

多极化——从全球化到区域化

 

在未来的“马拉松”式变革中,不同区域将朝着不同方向,按不同速度发展。驱动这种多样性的因素包括:地缘政治发展、监管差异、技术差异、客户偏好以及宏观经济的变化。例如,中国将不再是欧洲主机厂的唯一增长来源,而会成为一个几乎完全电气化、本土车企主导的市场;在未来数年里,北美大部分地区将继续以燃油车市场为主。随着不同区域在2040年前按各自不同的步调发展,行业将变得更加多极化。这与几十年前全球化的大趋势形成了鲜明对比。

 

多极化在新车销售中尤为显著:欧洲、北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市场的新车销售市场已经达到,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超过了“峰值”。因此,这些市场或将趋于停滞或略有萎缩。但由于这些发达国家市场的规模庞大,因而仍然存在显著的规模潜力,罗兰贝格预计,到2040年,发达国家市场的新车销售规模将增长至5,200亿欧元。另一方面,中国(年增长率1.2%)、印度(年增长率4.2%)、拉丁美洲(年增长率2.4%)以及其他“全球南方”市场的新车总量将显著增加。从绝对数值来看,到2040年,中国的营收增长将最为强劲,达到约5,900亿欧元。而“全球南方”市场的营收预计将增长约4,800亿欧元,增长势头强劲,其在全球市场中的所占份额从当前的14%上升至2040年的20%。总体而言,在2025年至2040年期间,全球汽车销量的年均增长率预计为1.1%,而在2010年至2019年期间,该增长率为2.4%

 

 

影响汽车行业的主要贸易干预措施(资料来源:罗兰贝格)


自动化——从人工到人工智能

 

自动驾驶仍然面临许多挑战,普及速度远低于预期。尽管辅助驾驶(L2+)技术有所进展,但汽车制造商在高级别自动驾驶系统上(L3L4)的进度远远落后于先前预测。从技术层面来说,自动驾驶算法的训练在一些不常见、复杂环境下仍然面临挑战,例如对紧急救护人员的反应、或是对于异常交通状况的处理。不同区域在监管上的显著差异也限制了自动驾驶的规模化扩张。这一挑战在按需自动驾驶车辆(如无人驾驶出租车)的业务上尤其明显。虽然首批无人驾驶出租车已在中、美两个领先国家的部分城市投入运营,并在向其他城市逐步推广,但上述挑战不容忽视。消费者接受度对于自动驾驶车辆的广泛普及至关重要,然而这种信任却难以建立——在对犯错的容忍度上,社会对自动驾驶车辆的容忍度显著低于人类驾驶员。

 

此外,自动驾驶车辆的经济可行性问题仍未完全解决。尽管部分零部件供应商已宣布在特定城市中,按需自动驾驶服务可以在短期内实现盈利。但总体而言,此类服务仍然达不到盈利所需的高利用率和规模。就私人使用的自动驾驶车辆而言,客户的支付意愿成为大规模普及的另一障碍,即使是在高端市场也面临着困难。然而,如果政策制定者愿意改善测试和市场推广条件,这些挑战并非不可克服。与此同时,自动驾驶公司也需要持续提升成本效率。

 

2025-2040年,自动驾驶的发展进程预测(资料来源:罗兰贝格)

 

互联化——从“马力到字节”

 

2040年,罗兰贝格预计所有新车都将围绕软件平台构建,即遵循软件定义汽车(SDV)的模式。SDV对于用户和主机厂都是有利的。对于用户来说,它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出行体验,因为在车辆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软件更新可以不断为车辆添加新的功能,从而提升产品的安全性、舒适性、个性化和互联化表现。因此,由软件驱动的功能可能上升为购车核心要素之一。

 

为了全面支持SDV模式,汽车制造商需要全面调整其电子电气和软件架构。与传统模式相比,SDV模式可减少26%的软件总成本。尽管未来车辆中的软件成本会上升,但测试、整合和维护的成本大幅降低,因此总体成本将会下降。此外,SDV意味着小步快跑的敏捷开发模式,时间更短,流程更快,它将为主机厂缩短新产品的上市时间。因此,罗兰贝格相信主机厂必须采用这种新模式,以求在2030年后仍然保持竞争力。

 

主机厂的车载软件预算,2021-2030年(资料来源:行业专家访谈,罗兰贝格过往项目经验,罗兰贝格专家评估)

 

电气化——从燃油车到电动车

 

纯电汽车渗透率预测,2022年-2040年(资料来源:罗兰贝格全球电动车预测模型)

 

尽管目前一些市场的消费者对电动汽车持观望态度,但电动汽车的发展势不可挡。全球纯电汽车的数量正在迅速增长,罗兰贝格预计,2040年,其将占新车市场的63%-68%,具体比例因不同场景有所浮动。另外20%的份额将由混合动力汽车占据,而氢能和其他绿色燃料由于效率及成本限制,其市场份额相对较小。

 

不同地区的电气化进程速度不一:若欧盟继续遵循当前的法规,欧洲有望在十年内实现全面电气化,且纯电汽车将占新车总量的99%。在中国,纯电汽车在20247月的市场份额已超过50%,到2040年,该份额将达到70%-85%;而在美国,这一比例将达到38%,全球其他地区为50%

 

Part 2

电气化改变竞争格局与话语体系

 

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亚洲区汽车业务负责人郑赟指出:“电气化正在改变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与话语权体系,这不仅是因为全球各地越来越依赖中国提供的原材料。零部件分类、供应链以及目标市场都发生了结构性转变。燃油车零部件的收入有所下降,而电动车动力系统、电池,以及用于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和自动化解决方案的电子电气(E/E)系统和部件方面的收入有所增加。到2040年,全球零部件供应商的总收入将以每年3.4%的速度增长。”

 

不断发展的互联化意味着到2040年,几乎所有新车都将基于软件定义汽车(SDV)的概念,即车辆的构建将围绕软件平台展开。这些改变了对供应链的需求,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并加速了行业变革。罗兰贝格预计,2040,全球前20大供应商中的欧洲供应商数量将从当前的7家减少至5家,而中国供应商的数量将从2家增加至6;届时,全球最大的供应商将来自中国,而非欧洲。

 

报告指出,中国市场新兴玩家表现强劲,致使行业发生结构性转变,这令传统车企压力重重,尤其是传统国际车企。对于2040年的不确定性,罗兰贝格就此提出两种可能的未来图景:第一种情况是,中国本土车企将在全球所有市场迅速扩张,到2040年,预计其增长将达到全球总增长的一半以上,而在中国本土的市场份额将达到70%-75%,在欧洲为15%-20%,在北美则为5%-10%。与此同时,传统国际车企将面临销量停滞或下滑、成本压力上升以及重大重组需求等问题。

 

这一预测表明2040年或是汽车行业的一个转折点,中国本土车企或将在这场竞争中获胜。然而,也有另一种可能:截至2040年,传统国际车企仍将占全球总增长36%,而中国本土车企将占国内市场65%的份额,而在欧洲市场的份额仅占5%-10%,在北美市场则不足5%

 

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时帅指出:“传统国际车企仍在技术领域进行大量投资,其拥有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强大的生产及分销网络,但他们确实需要提高效率。如果传统国际车企从根本上改变策略,如更好地利用硬件标准化和软件平台化,就有可能在成本上重拾竞争力。这将推动2040年全球市场新竞争格局的形成,届时所有市场参与者均有机会实现增长。”

 

 

关注微信公众号 - 荣格汽车制造
为整车和零部件制造行业企业管理人员、工程师、技术人员、采购人员提供相关资讯、技术和产品信息。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