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在科技与创新的推动下,飞行汽车这一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交通工具,正逐步走向现实。近期,小鹏汽车宣布其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获得3亿订单,标志着飞行汽车领域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小鹏“陆地航母”飞行汽车的“三步走”
在广州开发区小鹏汇天工厂内,机械臂正忙碌地将碳纤维制成的飞行器部件精准装入卡车,这些部件即将组装成全球瞩目的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这款被寄予厚望的飞行汽车,计划在2026年第四季度实现量产交付,标志着飞行汽车从科幻概念向现实应用的重大跨越。
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是小鹏汇天的第一代量产产品,由陆行体和飞行体两部分组成。陆行体是一辆可正常驾驶的六轮汽车,能够适配现有的所有车库。飞行体则通过自动驾驶和飞控技术,实现了极为简便的操作。
在飞行汽车领域,小鹏汇天制定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在限定场景中实现突破,如飞行营地、通航机场和含有起降点的景区等。通过在这些场景开展飞行体验和公共服务,实现规模化量产和销售,带动低空飞行产业链和生态链的建设与完善,验证飞行汽车的商业模式。
因此第一代产品“陆地航母”并非旨在解决交通拥堵或通勤问题,而是让部分爱好者率先体验飞行乐趣。当国家逐渐接受这一新兴事物、供应链逐步成熟、技术不断进步后,才能进入第二步,推出高速长航程的eVTOL产品,解决典型场景下的空中交通问题,如场站之间的交通、跨城交通等;第三步推出陆空一体式飞行汽车,实现3D立体交通。
小鹏汇天创始人赵德力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我们要让汽车插上翅膀,让城市上空成为高速公路。”
碳纤维助力下空中汽车的腾飞
空中汽车,作为未来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领域广泛且充满想象。从缓解城市拥堵、提高出行效率、跨城交通,到紧急救援、物流运输等公共服务,乃至个人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空中汽车都有潜力成为革命性的交通工具。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步成熟,飞行汽车将成为未来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缓解城市拥堵、提高出行效率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据QYR调研显示,空中汽车市场,特别是电动垂直起降(eVTOL)领域,正在经历爆发式增长。2024年,eVTOL市场规模达到了148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激增至即310亿美元,并到2031年有望突破1497.9亿美元。2025年至2031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CAGR)高达43%。
另根据Morgan Stanley 的预计,全球eVTOL行业市场规模在2025年将达到350亿美元,2030年增至3000亿美元,2040年有望超过万亿美元。
从区域来看,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是飞行汽车的主要市场。美国和欧洲在技术研发和适航认证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而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市场增长潜力巨大。据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50年,全球飞行汽车市场规模将达到9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规模为2.1万亿美元。
这些数据反映了全球对空中汽车技术的强烈兴趣和市场需求,同时也预示着碳纤维复合材料在空中汽车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空中汽车的发展现状与复合材料,特别是碳纤维的应用情况密切相关。碳纤维复合材料以其轻质、高强度、耐腐蚀等特性,在空中汽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种材料的使用不仅减轻了飞行汽车的重量,提高了飞行效率,还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据相关数据显示,碳纤维复合材料已成为空中汽车制造中的关键材料之一。
目前,多家国际知名企业及初创公司正积极研发各种类型的空中汽车,包括固定翼、旋翼、混合动力等多种构型,并纷纷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来提升飞行汽车的性能。例如,美国电动飞行汽车公司Alef Aeronautics的飞行汽车Model A在2025年成功进行了城市环境中的飞行测试,其飞行汽车就采用了大量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日本铃木汽车与SkyDrive公司的合作制造飞行汽车项目,车体采用由东丽公司提供的碳纤维复合材料。
“陆地航母”中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的使用
小鹏“陆地航母”作为飞行汽车领域的先行者,集科技、创新与梦想于一身,不仅展示了小鹏汽车对未来交通的深刻洞察,更以碳纤维复合材料为翼,引领空中汽车梦想的翅膀展翅高飞。其设计理念和技术实现均体现了对复合材料,尤其是碳纤维材料的深度应用。
飞行器部分采用了六旋翼双涵道构型,主体结构和旋翼均使用了轻量化碳纤维材料。这不仅确保了飞行器能够承受8级风压,还实现了比铝合金轻40%的重量减轻,对于提升飞行效率、延长续航至关重要。
除了碳纤维材料的应用,小鹏“陆地航母”还搭载了800V碳化硅平台,使得充电效率相较于传统技术有了显著提升,进一步缓解了飞行汽车的续航焦虑。
此外,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灵活性和高强度也为“陆地航母”的分体式设计提供了可能。飞行器的可折叠收纳特性,使得这款飞行汽车在不影响地面行驶的情况下,能够紧凑地存储在“陆地母体”的后备舱中,实现了从地面到空中的无缝转换。
根据报道,小鹏汇天“陆地航母”飞行汽车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供应商主要有以下公司:
HRC(亨睿碳纤维):2024年8月7日,小鹏汇天与HRC在广州签署了深度战略合作协议HRC为“陆地航母”提供碳纤维复合材料,用于飞行器的机身主体结构和桨叶。
中复神鹰:中复神鹰与小鹏汇天的合作在2022年已开始,中复神鹰的T700级高性能碳纤维已应用于小鹏飞行汽车的相关部件,用于“陆地航母”的关键结构件。
吉林碳谷:吉林碳谷通过吉林化纤向HRC供应碳纤维原丝。后者将这些材料制造用于飞行器的机身和桨叶。
成都正西智能:2025年2月,成都正西智能与小鹏汇天签订合作协议,为小鹏汇天打造4条碳纤维复合材料模压生产线,专门用于生产“陆地航母”飞行汽车的关键零部件。生产线预计2025年6月运往广州调试,投产后年产桨叶可达60万套。
未来碳纤维在空中汽车领域的深化应用
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产业,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有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24年,全球低空经济领域迎来了政策环境的密集催化期,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台了260余项相关政策。其中,中国、美国和欧盟在政策支持、适航认证和基础设施建设、研发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资本市场的热情也同样高涨,截至2025年3月,全球飞行汽车领域融资额突破200亿美元,中国占比47%。
©小鹏
车企和科技公司也都瞄准了这个三维立体运输空间。抢先布局飞行汽车的公司有通用、保时捷、大众等传统跨国车企,也有吉利、小鹏、广汽等国内车企,还包括谷歌、英特尔、优步等科技巨头。国内企业中,亿航智能已于2019年在美国上市,成为全球首家上市飞行汽车公司;此外,纬航科技、峰飞航空、小鹏汇天等也接连获得多轮融资。
随着空中汽车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市场需求的增长,碳纤维复合材料将为空中汽车领域带来全方位革新。
从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层面来看,材料科学与制造工艺的持续进步,让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生产成本不断降低。新型复合材料如陶瓷基、纳米复合材料等的研发,更为空中汽车提供了更多优异性能选项。
结构优化设计方面,基于碳纤维的高性能,设计师能够突破传统,大胆开展结构创新。例如采用复杂多自由度变形机构,配合集成化能量存储与管理系统,使飞行汽车的实用性与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
智能化与自动化进程也因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轻质高强度特性而加速。结合先进传感器与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未来空中汽车将拥有更高的自主飞行能力,极大提升安全性与便捷性。
小鹏“陆地航母”的量产交付不仅是飞行汽车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更是碳纤维复合材料在空中汽车领域应用的一个里程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步成熟,碳纤维复合材料将在推动空中汽车从梦想走向现实的道路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全球交通出行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来源:荣格-《国际塑料商情》
原创声明:
本站所有原创内容未经允许,禁止任何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等机构转载、摘抄,否则荣格工业传媒保留追责权利。任何此前未经允许,已经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平台,请立即删除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