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在四川本土化妆品市场容量近 400 亿元、居全国第三位的背景下,如何推动本地产业创新升级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成都作为“全国医美第三城”,拥有丰富的医疗科研资源和植物资源,为化妆品产业发展提供了天然优势。然而,与其消费规模相比,四川本土化妆品产业在 2023 年底产值不足 10 亿,本土品牌与国内外知名品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为推动四川美妆产业创新发展,今天(4 月 1 日),由荣格工业传媒主办、四川省化妆品质量发展促进会支持举办的“2025皮肤科学前沿发展论坛”于成都盛大举行,吸引了众多皮肤科学专家、化妆品原料、检测、研发、成品等企业代表共同探讨了本地产业发展新方向、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以及产品落地功效开发等皮肤科学的全链路热点话题。
克琴实验室、致臻志臣、先达医药、捷效检测、森升生物、昂森、米可珞、昌洲天然药业、银河生物、守信新材料、赛唯·雷邦、尚梓化工、甄萃、星煜、兮儿、航森、大连德尔玛、斯拜科、广州海石、吉腾生物、赤萌、诚兴机械等企业对本次论坛提供了大力支持。
论坛伊始,荣格工业传媒高级会议经理潘丽利女士致开幕欢迎辞,她指出西部地区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蓬勃的创新活力,正成为中国美妆产业发展的新高地。从成都“她妆美谷”到重庆“西部美谷”,从陕西“长安盛妆”到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西部美妆产业已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四川作为中医药大省,拥有独特的植物资源优势与科研人才积累,在化妆品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
图:潘丽利 女士,荣格工业传媒高级会议经理
本次论坛上午由上海致臻志臣科技有限公司市场负责人加明磊先生主持。
图:加明磊 先生,上海致臻志臣科技有限公司市场负责人
PPAR 受体在屏障修复产品开发中的应用
皮肤屏障受损问题在中国市场日益突出,根据中国敏感性皮肤临床诊疗指南(2024 版),中国的敏感肌发生率已达 36.1%,人群日益增多。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应用基础研究高级研究员殷庆飞博士在论坛上分享了 PPAR 受体在皮肤屏障修复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在产品开发中的创新应用。
图:殷庆飞 博士,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应用基础研究高级研究员
殷庆飞以皮肤屏障的分子机制为切入点,详细阐述了 PPAR 受体在皮肤屏障形成和维持中的核心地位。他指出,PPAR 受体作为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属于核受体家族,在皮肤中有三种亚型(PPARα、PPARβ/δ 和 PPARγ)分布。这些受体在角质形成细胞终末分化过程中发挥关键调控作用,直接影响屏障相关基因的表达。
在敏感性皮肤机制方面,殷庆飞提出了“敏感三角”理论,即敏感性皮肤形成涉及屏障功能受损、神经高反应和免疫炎症反应三大因素的相互作用。基于此理论,他进一步将敏感肌分为干性敏感性皮肤和油性敏感性皮肤两种类型,并指出它们在护理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为解决不同类型敏感肌的护理需求,上海家化的研发团队开发了“修护四面体技术”。这一技术通过差异化 PBS 技术升级和差异化核心原料应用,实现了针对性护理。其中,干敏肌产品侧重富含亚油酸的植物油脂组合,而油敏肌产品则优选含亚麻酸的植物油脂,两者均能有效激活 PPAR 受体,促进屏障自我修复。研究成果深化了行业对敏感性皮肤的理解,为功效性护肤品开发提供了新的分子靶点和技术路径。
基于生物酶催化的高效美白、温和焕肤两大成分
美白与焕肤两大需求始终占据功效护肤市场核心位置,对此,上海克琴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张碟女士在论坛上分享了两款自主研发的多功能活性成分,为国产化妆品原料创新提供了新思路。两款成分不仅效果显著,更兼具温和安全的特性,回应了当下消费者对“温和功效性”的双重追求。张碟介绍了克琴基于生物酶催化技术平台开发的麦芽糖酸(Anallerg-NFA)和四氢木兰醇(Anallerg-Mulan)两大创新成分。
图:张碟 女士,上海克琴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
其中,麦芽糖酸采用生物酶催化工艺,具备更天然、更绿色、更安全、更温和的特点,便于在各类护肤品中应用。该成分具有多种功效属性——能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糖基化产物 AGEs 生成,效果强于肌肽;对痤疮丙酸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促进屏障相关结构蛋白生成,加固屏障;促进脱屑相关蛋白酶,加快角质更新和皮肤代谢。同时,临床测试数据显示,4%麦芽糖酸配方使用 4 周后,能显著降低皮肤经皮水分流失值,证实其修护功效;能促进角质更新并改善皮肤纹理,帮助淡化色素沉着及毛孔;能改善皮肤弹性和抗皱。张碟表示,麦芽糖酸作为一种多功能酸性抗衰老成分,能同时作为保湿剂、抗氧化剂、抗糖剂和胶原蛋白保护剂发挥作用。
而四氢木兰醇则以全新美白机制引起与会者关注,与传统美白成分直接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不同,四氢木兰醇通过抑制酪氨酸酶的成熟、促进其降解以及阻碍其向黑色素体转移等多重途径实现美白效果。在体外实验中,仅 7ppm 浓度即可显著抑制黑色素生成,远优于传统美白成分光甘草定的 62.5ppm。人体测试也证实,0.5% 四氢木兰醇使用 4 周后,在紫外线诱导的皮肤黑化模型中显示出明显的美白淡斑效果。两款创新原料的研发成功,体现了国内化妆品原料企业的研发能力提升,为品牌方提供了更多高效且安全的功效性成分选择,有望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为国货品牌提供新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好消息——克琴科技的这两款创新原料——麦芽糖酸和四氢木兰醇,已正式加入「2025 年荣格·配方大师奖」的指定功效原料库,更有其他多款前沿原料,全面覆盖了本届大赛的修护舒缓、抗老化、美白提亮三大赛道,为参赛者提供了丰富的配方创新材料。
我们诚挚邀请各大化妆品品牌、ODM/OEM 等企业的配方师们踊跃参赛,亲身体验这些前沿创新原料的非凡效能。值得一提的是,包括克琴在内的所有原料供应商专家都将在「配方云课堂」中分享原料应用知识,从成分特性、配方技巧到实验数据解读,全程赋能参赛者的创新之旅,助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配方作品。这场深度探索原料潜能、展现配方智慧的绝佳机会,报名截止时间为 4 月 7 日,快来把握机会吧!
访问活动网站了解详情与报名:
https://saas.industrysourcing.cn/2GaSzH
复制网址在外部浏览器粘贴打开
或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报名
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交融:中药化妆品的前世今生
中药功效化妆品市场正以每年 10%-20% 的惊人速度增长,2018 年全球销售额已突破 160 亿美元。在这个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成都中医药大学彭成教授在论坛上带来了一场关于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交融:中药化妆品的前世今生的精彩演讲,全面梳理了中药化妆品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图:彭成 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
彭成首先以“脂泽粉黛,千年胭脂世代美”为切入点,引用《韩非子》《庄子》等古籍,回溯了中国古代化妆品的起源。令人惊叹的是,早在东汉时期,《释名·释首饰》中就有对“脂”的详细记载:“脂,砥也,著面柔滑如砥石也”,古人使用的脂、胭脂、粉黛等,实际上就是面脂和口脂的总称,是当时主要的美容化妆品。
讲到今世之韵,彭成指出,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 年版)》中收录了 8972 种化妆品原料,其中涉及中药材提取物 1177 种,占比 13.12%,这些中药材涵盖了药典中 383 种药材品种和 473 种药用植物,而在成分类别方面,黄酮类化合物占比最高,达 14.65%,其次是挥发油(13.38%)和脂肪类物质(9.49%),以及生物碱类物质(6.06%)。
针对具体案例研究,彭成深入介绍了川芎和黄连等传统中药在现代化妆品中的应用。通过道地性形成机制研究、品质标志物筛选和功效验证等科学方法,研究团队发现了川芎生物碱配方能有效降低 α-MSH 诱导的 B16 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和黑色素生成;而黄连生物碱配方则对痤疮丙酸杆菌表现出显著抑制作用。通过基因组学与活性筛选相结合的研究策略,能够更加精准地发掘中药化妆品原料的功效机制,推动中药从实验室到产品的快速转化。
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的皮肤学级护肤品创新研发
近年来,“皮肤学级”成为化妆品行业的热门关键词,频繁出现在产品宣传中,然而行业内对其定义和标准尚缺乏统一共识。在消费者日益关注产品功效性与安全性的大环境下,这一概念的明确界定变得尤为重要。本次论坛上,北京安德普泰皮肤生态研究院执行院长刘有停为与会者带来了题为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的皮肤学级护肤品创新研发的精彩演讲,深入剖析了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图:刘有停 先生,北京安德普泰皮肤生态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执行院长
演讲中,刘有停在率先明确了皮肤学级护肤品的核心定义——它是一种从皮肤科学出发,以解决皮肤问题为核心的科学护肤方案。其核心理念在于将皮肤科医生临床经验与企业的创新及转化能力有机结合,整合皮肤科学与更多跨学科的科学技术,最终形成一套能有效辅助问题皮肤“改善”的解决方案。基于这一定义,安德普泰提出了 “ST²UP”皮肤学级护肤标准,即以皮肤科学为核心研究皮肤问题机理 (S),联合跨学科专家团队共同探索阻断问题皮肤形成通路的靶向原料 (T1) 及提升原料效率和渗透的新技术 (T2),通过多种科学验证方式,验证解决方案的有效性 (UP)。公式遵循“第一性原则”——以问题皮肤机理为出发点,以解决皮肤问题为落脚点。
据刘有停院长介绍,安德普泰已建立起三大自主创新研发实验室,涵盖皮肤医学基础研究、产品应用研发,以及功效评价研究等多个领域。依托诺贝尔化学奖的 “计算化学”技术,结合分子对接技术,以及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合作开发的细胞生物学技术,安德普泰围绕中国特色植物资源、有机酸等原料,开展了一系列皮肤护理产品的应用研究。 目前,安德普泰已将众多科研成果,应用于旗下芙清、芙润、芙芙等品牌的护肤产品中。这些产品针对痤疮、敏感性皮肤、皮肤出油等常见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从多维度推动了皮肤学级护肤品的科研创新。
生物 3D 打印技术赋能化妆品体外功效检测
杭州捷效检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欧阳杨博士在演讲中深度解析了生物 3D 打印技术如何重塑化妆品体外检测新范式。面对行业监管趋严、研发创新加速及消费者科学护肤需求升级的三重挑战,捷效检测以技术破局——通过高精度生物 3D 打印构建仿生皮肤模型,融合AI智能制造平台与全流程 MCT 数字化质控体系,打造“精密构建-智能生产-动态监测”技术闭环,攻克传统模型批次波动大、质控标准模糊等痛点,为美妆及医药研发提供高仿生、高一致性的标准化检测载体,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图:欧阳杨 博士,杭州捷诺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副总经理
演讲聚焦行业前沿,欧阳杨展示了捷效检测在美白、抗衰、控油祛痘等功效评价领域的突破:基于昼夜节律紊乱模型揭示分时护肤机理,首创含痤疮丙酸杆菌的3D皮脂腺模型,精准模拟痤疮病理环境,为靶向功效开发提供科学支撑。依托跨学科研发团队及产学研协同网络,捷效检测正推动体外检测从“辅助工具”向“创新引擎”跃迁,赋能美妆产业向精准化、可持续化迈进。
绽妍多维重组蛋白修护体系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基础研究对皮肤修护机理的深入认识,以及生物医药技术的跨界融合之下,一种全新的“皮肤修护三原力模型”正在重构护肤品研发的理论基础。本次论坛上,绽妍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医学总监文青松分享了一套集合防御、免疫调节和自我还原三维一体的皮肤修护理论框架,以及基于该理论开发的多维重组蛋白修护技术体系。
图:文青松 先生,绽妍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医学总监
文青松从皮肤屏障功能出发,提出了皮肤“三原力”模型——修复力、耐受力和还原力。修复力关注修复受损的砖墙结构,加固防线;耐受力着重于阻隔外界刺激,抑制炎症因子,提高皮肤耐受性;还原力则致力于清除皮肤损伤/修复副产物,还原被破坏的真皮结构。这三大“原力”共同构建了皮肤的健康防线,而当任何一种力量受损,皮肤就会出现敏感、炎症或加速老化等问题。在这一理论框架指导下,绽妍生物创新性地构建了多维重组蛋白修护体系,包括重组贻贝粘蛋白、重组胶原蛋白、重组弹性蛋白、重组纤连蛋白和重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系列生物活性蛋白。其中,绽妍重组贻贝粘蛋白多巴含量达到5.81%,远超 0.3%的行业标准,不仅能有效舒缓瘙痒症状,其对炎症因子的抑制效果在动物模型试验中已得到验证。而在重组胶原蛋白领域,绽妍在 2024 年底取得技术突破,实现了 37℃下稳定的三螺旋结构,解决了行业普遍面临的稳定性、功效性和安全性问题。基于生物医学原理的护肤方案,在敏感肌、医美术后修复等场景表现优异,打开了从皮肤科学到日常护肤的转化通路,为化妆品行业提供了一个整合医学、生物技术与美学的跨界创新范式。
下午的论坛由北京安德普泰皮肤生态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执行院长刘有停先生主持。
Thiamidol630——祛斑美白领域的创新和应用
皮肤美白市场竞争激烈,然而真正能够通过国家严格审批的祛斑美白功效成分却凤毛麟角。在我国《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新规施行以来,全国仅有 23 个化妆品新原料通过注册,拜尔斯道夫的 Thiamidol630(异丁酰胺基噻唑基间苯二酚)成为首个且唯一一个以“祛斑美白”功能获批的成分,这一突破性成就引发了行业广泛关注。拜尔斯道夫创新中心科学传播科学家杜熙茜在论坛上分享了 Thiamidol630 背后的创新历程。
杜熙茜 女士,拜尔斯道夫创新中心科学传播科学家
她指出,拜尔斯道夫团队通过长期消费者研究发现,色素沉淀是伴随人类生命全过程的自然生理现象,其形成机制和表现形式在不同年龄阶段呈现动态变化。“黑色素的生成过程极为复杂,但所有途径最终都会通过酪氨酸酶催化产生黑色素。因此,抑制酪氨酸酶是减少色素沉着最有针对性和最有效的作用模式。”杜熙茜解释道。与传统研究不同,拜尔斯道夫团队认识到,大多数研究依赖蘑菇中提取的酪氨酸酶进行筛选,导致许多被发现的抑制剂在人体皮肤上效果不佳。
在首席科学家柯博德博士带领下,拜尔斯道夫科研团队成功开创了合成并提纯人类酪氨酸酶的技术,这一突破使他们能够针对黑色素产生的核心进行精准研究。通过筛选超过 5 万种成分,最终研制出了 Thiamidol630。对比测试显示,Thiamidol630 对人类酪氨酸酶的抑制效果远超市场上其他知名美白成分。安全性方面,与一些会与酪氨酸酶结合产生有毒化合物的成分不同,Thiamidol630 仅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不产生负面影响。全球范围内的 110 多个研究项目、超过 8500 名受试者的临床验证证实了其在不同肤色人群中的安全高效性。去年,拜尔斯道夫在中国推出含有 Thiamidol630 的全新妮维雅 630 双能瓶,今年 2 月发布了专为中国敏感肌肤消费者设计的优色林第二代光引精华,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了更先进的肤色管理解决方案。
氨甲环酸智能递送系统在色沉红斑类皮肤问题精准治疗中的创新作用
在皮肤科学与化妆品领域,色沉与红斑问题一直是消费者的痛点,也是行业创新的重要方向。2023 年中国美白市场规模已达 2646 亿元,这一庞大数字背后是无数消费者对肌肤问题的迫切需求。在本次论坛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化妆品评价中心的唐洁女士带来了一场关于氨甲环酸智能递送系统的精彩演讲,为这一领域带来了突破性的解决方案。
图:唐洁 女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化妆品评价中心、国家药监局化妆品和大数据重点实验室
唐洁女士详细介绍了面部色沉和红斑问题的普遍性与治疗难点,包括黄褐斑、雀斑等色素沉着类疾病,还涵盖痤疮后血管扩张、玫瑰痤疮性红斑等多种红斑类问题,这些皮肤问题常见、难治且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此外,针对传统氨甲环酸应用的痛点,唐洁女士所在的由华西皮肤科、化妆品评价中心与西南民大化学学院合作的团队开发了一种创新的纳米包裹材料递送系统,采用“一步法”合成工艺,不仅工艺温和(常温条件下进行),而且药物负载率高达25%,远超现有纳米包裹材料 5-15% 的水平。更令人惊喜的是,该材料成本低廉,实验室原料成本仅为 4 元/克,可配制100克有效临床观察乳液。
在功效验证方面,该纳米包裹材料展现出卓越的透皮性能,一方面能有效抑制黑色素含量、酪氨酸酶活力及色素沉着相关基因表达,效果优于高浓度维生素 C;另一方面在抗炎祛红方面表现突出,能显著抑制炎症细胞因子 TNF-α 和 IL-1α 的表达。临床验证结果同样令人振奋。在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中,使用该材料 56 天后,临床红斑评估和患者自我评估均显示显著改善;对于黄褐斑患者,改良的黄褐斑面积严重指数也有一定程度降低。唐洁强调,这一创新模式代表了“理论可行—实际可落地”的新型研发生态链,通过现代计算机辅助技术大幅降低了时间和经济成本,同时建立了较高的科技壁垒,目前该项目已获得多项专利授权和知名期刊论文发表,有望成为治疗色沉红斑问题的突破性解决方案。
植物纳米囊泡:从科研突破到护肤生物活性原料的转化创新
传统植物提取物的透皮吸收率普遍低于 1%,而新兴的植物纳米囊泡技术却能将这一效率提升至少 3-5 倍。在 2025 皮肤科学前沿发展论坛上,上海科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基础研究科学家袁菊懋博士带来了题为《植物纳米囊泡:从科研突破到护肤生物活性原料的转化创新》的精彩演讲,揭示了植物自身进化的黑科技如何重塑护肤品行业的活性递送系统。
图:袁菊懋 博士,上海科黛(毕生之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基础研究科学家
袁菊懋首先剖析了当前护肤原料面临的两大痛点——传统植物提取物因透皮率低、活性易损失而效果有限;而合成纳米载体虽能提高透皮效率,却存在潜在安全风险。以姜黄素为例,其体外透皮率仅为 0.5%-2%;而某些聚合物纳米粒在动物实验中显示出可能引发肝细胞凋亡的风险。植物纳米囊泡作为一种革命性技术,巧妙地解决了这一两难困境。袁菊懋介绍了其团队在国际前 5%生物材料 SCI 期刊《Materials Today Bio》上发表的研究成果,他们从油橄榄叶中提取出高纯度的外泌体样纳米囊泡(OLELNVs),这种天然纳米结构不仅具有高效透皮性,还能携带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实现“全息化”递送。实验数据显示,油橄榄叶纳米囊泡在细胞修复能力上表现突出,24 小时后划痕愈合率达76%,远高于传统油橄榄叶提取物的 40%。这些纳米囊泡能够穿透细胞膜被“内吞”到胞内,渗透率提升 66%,同时显著降低多种炎症因子水平,有效减少皱纹数量达 64%。袁菊懋还展示了科黛的团队在侧柏叶、茶叶、枸杞等多种植物纳米囊泡的研发成果,以及在标准化生产方面的突破。科黛已建立 2000 平米的 GMP 标准实验室和厂房,参与制定了国内首个植物来源的细胞外囊泡团体标准《油橄榄叶来源的纳米囊泡》,并申请了多项发明专利。
从成分到技术媲美药品的祛痘技术进展
在痤疮治疗领域,长期存在着一个被业内称为“不可能三角”的难题——快速消痘、温和不刺激、兼顾痘后修护,三者难以兼得。随着中国祛痘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消费者对高效且低刺激性祛痘产品的需求愈发强烈。深圳羽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研发总监陈剑晖在论坛上分享了其团队在祛痘技术方面的创新突破,揭示了一种通过重组胶原蛋白包裹胶态硫的专利技术,为这一行业难题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图:陈剑晖 先生,深圳市羽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研发总监
“我们面对的挑战是如何在保持高效祛痘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对皮肤屏障的损伤。”陈剑晖介绍了当前主流祛痘成分的局限性——酸类虽然见效快但刺激性强,温和型产品消痘速度慢,而常见药物难以兼顾痘后留印问题。在多种祛痘成分中,硫磺作为一种经过历史检验的有效且相对温和的外用成分,至今仍广泛应用于痤疮、玫瑰痤疮、脂溢性皮炎等多种皮肤问题的治疗中。然而,传统硫磺在应用中存在分散性差、轻微刺激感等问题。陈剑晖分享了临床研究结果,胶态硫在治疗寻常痤疮的效果约等于过氧化苯甲酰(BPO),但刺激性显著低于后者。基于这一发现,羽素研发团队创新性地将重组胶原蛋白与胶态硫结合,开发出全球独家的“胶原包裹胶态硫”技术。这一技术通过微观交联技术使硫磺微粒形成稳定悬停状态,并搭载 TAT 穿膜技术促进胶原蛋白渗透,实现了“边祛痘边修护”的双重功效。第三代羽素祛痘大灯泡(羽素胶态硫祛痘精华液III)在装载了胶态硫 PRO 专利技术为核心功效引擎后,产品在高效祛痘和加速修护上也有惊喜突破。经 SGS 权威机构检测,产品在减小痘痘体积、面积,改善痘痘泛红等多维度,有效实现 30 min 褪红-13.23%,8 小时速瘪痘-22.67%;在改善受损皮肤屏障维度,相较第二代胶态硫,修护痘损能力显著提升+41.46%,3 天痘痘严重程度改善-51.51%,7 天击败红肿痘-77.78%。
皮肤衰老与糖化氧化的联系及干预式护肤解决方案
皮肤的暗黄与松弛是否只是岁月流逝的不可避免结果?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文翔教授在最新研究中给出了否定答案。爱茉莉太平洋发现,中国25-29岁年轻女性中,敏感肌肤人群的 AGES、毛孔、法令纹和透明度这几个指标,衰老迹象明显,而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糖化氧化”这一被低估的衰老元凶。随着消费者对抗糖饮食的热衷,抗糖化护肤也逐渐成为市场焦点。爱茉莉太平洋集团作为这一领域的先行者,通过20年梅花研究和近60年人参研究的积累,正以东方植物智慧解锁对抗衰老的全新路径。
图:文翔 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爱茉莉太平洋集团顾问
文翔教授从糖化与氧化这两大皮肤衰老核心驱动因素入手,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真相——虽然抗氧化已成为行业常识,但抗糖化的重要性却常被低估。他特别强调了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对皮肤造成的损害。这些物质不仅会与胶原蛋白、弹性蛋白发生交联,还会影响表皮脂质组成及屏障功能,同时也会影响皮肤弹性、肤色等问题。通过对 160 名中国女性志愿者的面部皮肤测试,研究团队发现 25-29 岁年龄段敏感肌人群的 AGEs 水平、法令纹数量和毛孔评分均显著高于非敏感肌群体,而皮肤透明度则明显降低。这一结果强有力地证明了健康皮肤屏障对抵抗衰老的重要性。
文翔教授介绍了梅花提取物的抗衰老潜力。研究显示,梅花提取物中,除了绿原酸,还包括芦丁、金丝桃苷等活性成分,能有效抑制 AGEs 的生成,其 AGEs 含量降低了 68%。更令人惊喜的是,当梅花提取物与肌肽和谷胱甘肽组合使用时,AGEs 生成的抑制率达到 74%,是单独使用谷胱甘肽和肌肽的 1.4 倍;而皮肤表观黄度降低效果达 38%,是单独使用谷胱甘肽和肌肽成分的 2.8 倍。此外,文翔教授还分享了爱茉莉太平洋历时 500 小时发酵而成的黑参精萃 Lymphanax 研究成果,这一成分不仅能促进皮肤淋巴管生成,调节 EGR3、FLG 及 ABCA12 等关键基因,还能有效降低角质形成细胞内的活性氧含量,从源头遏制炎症性衰老。在产品应用上,雪花秀已将这些创新成分融入其新一代滋盈琉光水乳和第六代润致焕活肌底精华液中,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抗糖化氧化解决方案。
“医防融合”赋活肌肤康美兼顾安全与功效的配方设计
在紫外线、污染物、微生物等多重应激源的持续“轰炸”下,皮肤健康管理已从单纯的“修复受损”向“主动预防”转变。上海毒理学会副理事长程树军研究员在《医防融合:赋活肌肤康美,兼顾安全与功效的配方设计》的演讲开头,将皮肤喻为表皮致密的丘岭地貌,真皮疏松有度的沃土,皮下涌动滋养的管网,强调从生命屏障的角度重新认识皮肤生理与病理的复杂性。
图:程树军 先生,上海毒理学会副理事长、创会秘书长、研究员
程树军指出,当前化妆品研发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在提升功效的同时确保安全性。在紫外线、污染物、微生物等多重外界应激源的作用下,皮肤会产生一系列生理或病理反应,从适应性光效应到敏感肌的免疫耐受-免疫抑制,再到光老化等。演讲中,程树军重点提出了“医防融合”的创新理念,即将医学防治与化妆品功效开发相结合——利用体外微流控皮肤芯片技术,表皮外用预防加微流控血管系统内服治疗的双管齐下策略。他指出萜烯类化合物,特别是天然挥发性萜烯作为植物信息素,在化妆品配方中具有潜在的医防融合价值。例如从巴西特色植物提取的二萜化合物托坦西洛酮B,具有类似阿片的作用,可用于神经舒缓、感觉舒适等功效开发。“化妆品行业应超越单纯的美白、抗衰老概念,融入预防理念。”程研究员强调,基于医防融合的化妆品宣称可围绕四个维度——免疫调节作用、针对性的抗炎作用、缓解症状作用以及储备防治作用。这一观点得到与会专家广泛认同,有望引领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总结
这场成都论坛释放美妆产业三大破局信号
本次论坛释放的三大信号——医药科研与中医药智慧融合、生物科技赋能原料创新与递送系统升级、皮肤科学精准靶向与功效评价体系突破,共同勾勒出了四川乃至全国美妆产业的创新升级路径——
1 医药科研与中医药智慧融合
四川作为中医药资源大省,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与深厚的传统应用基础。本次论坛展示了传统中药如川芎、黄连等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创新应用路径,通过道地性形成机制研究、品质标志物筛选和功效验证。中药提取物成分对黑色素生成的有效抑制、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显著抑制作用以及对抗糖化终末产物的卓越表现,体现了中医药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无限潜力。中医药与化妆品多融合,突破了传统单一提取方式的局限,为功效护肤开辟了独具东方特色的创新方向,也为四川本土化妆品产业提供了差异化发展策略。
2 生物科技赋能原料创新与递送系统升级
生物技术正成为美妆产业原料创新和递送系统升级的关键引擎——生物酶催化技术平台开发的创新成分不仅环保安全,还具备多重功效属性;重组蛋白技术构建的"皮肤修护三原力模型"突破了传统修护产品的局限;植物纳米囊泡技术将传统植物提取物透皮率提升至少 3-5 倍;微观交联技术与穿膜技术的结合则实现了功效成分的精准递送……生物科技创新极大地提升了活性成分的透皮吸收率和功效表现,突破了传统配方技术瓶颈,为化妆品实现真正的功效性提供了科学支撑,也体现了国内原料研发技术从跟随到引领的转变趋势。
3 皮肤科学精准靶向与功效评价体系突破
基于皮肤科学的精准靶向研究与功效评价体系创新成为本次论坛的重要议题,“皮肤学级”护肤标准的提出将皮肤科学研究与产品开发紧密结合,以皮肤问题机理为出发点,建立了从靶向原料筛选到效率提升、再到功效验证的完整技术链;核受体 PPAR 在皮肤屏障修复中的关键作用研究引领了敏感肌护理的新方向;人类酪氨酸酶的合成提纯技术则为美白产品开发提供了更精准的筛选平台;而生物 3D 打印技术构建的仿生皮肤模型则为功效评价提供了更接近真实皮肤环境的检测系统……突破性进展正在提高产品功效,为化妆品评价体系完善科学标准,推动整个行业从经验主导向科学驱动转型,有助于构建更加科学规范的行业发展环境。
主办单位
支持单位
赞助商
媒体支持
来源:
作者:John X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