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近年来,储能行业发展迅速,已成为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关键领域。各国纷纷推出了储能支持政策,如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欧盟的《绿色协议》、中国的“十四五”储能发展规划,储能还被中国列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
储能是指将能量以某种形式存储起来,在需要时释放使用,其核心目的是平衡能源供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储能技术在电力调峰、备用电源、电动汽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常见的储能技术路线包括:
◆ 电化学储能:如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
◆ 机械储能:如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
◆ 热储能:如熔盐储热、相变材料储热;
◆ 化学储能:如氢能、合成燃料。
氢能:绿色梦想照进现实
氢能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学储能形式,通过电解水制氢(H2),将电能转化为氢能储存,并在需要时通过燃料电池或燃烧来释放能量。
氢(H)是元素周期表中的“排头兵”,氢气燃烧的唯一副产物为水(H2O),并不产生造成温室效应的CO2。氢能具有清洁环保、燃烧值高、无污染和可储运等一系列优点,尤其在大规模、长时间的储能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与电池储能等技术互补。将风能、太阳能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多余电力转化为氢气储存,可以在能源短缺时释放,平衡电网负荷,解决可再生能源波动性,推动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有人把氢能视作继太阳能、风能之后未来替代化石燃料的理想选择,甚至被誉为“21世纪的终极清洁能源”。2023年,全球氢气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氢能在全球能源结构绿色转型中的潜力无可限量。
图1: ©互联网
当然,关于氢能源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仍存在着不小的争议。全球科技狂人埃隆·马斯克就一直对氢能源持怀疑态度,多次猛烈炮轰氢能源技术路线效率低下、成本高昂且运输危险。他直言不讳地称氢能源为“储能领域最愚蠢的选择”,认为电能驱动汽车更为高效和经济。作为全球电动汽车领导品牌特斯拉的掌门人,马斯克对氢能有意或无意的“打压”或许不难理解,但这并未阻止氢能技术的持续发展(图1)。
储运:氢能源的“成长烦恼”
从氢能产业链来看,上游为制氢;中游是氢气的储存和运输,主要储运技术包括气态储运、液态储运、固态储运以及有机液态储运等,涵盖储氢装置、氢气运输等;下游为加氢及氢的综合应用,涉及到加氢站建设及设备,以及交通、工业、建筑等领域的应用。
目前氢能的商业化还处在发展初期。在制氢和用氢环节,现有技术已相对成熟,还可以支撑产业化。但在储存和运输环节,储运成本长期占据终端氢气价格组成的30%-40%,经济性不好,另外还有安全性的问题,导致储运成为制约氢能大规模广泛应用的“阿喀琉斯之踵”。马斯克就曾犀利地指出,氢能用于车辆的存储效率低下令人堪忧,需要庞大的储罐,而液态储存更是问题重重。
图2: ©互联网
传统储氢方法,无论是高压气态储氢、液化储氢还是固态储氢,技术难题和成本问题始终如影随形。高压气态储氢因技术成熟度高、成本相对较低,成为当前主流方案。但其在重量、体积以及安全性方面仍存在改进空间,为氢能源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图2)。
图3: ©互联网
如何打破狂人马斯克之诅咒,提高氢能储运装备的经济性和安全性,是氢能产业链发展的关键,也是未来趋势。储氢罐作为储存和运输氢气的关键设备,能否实现安全输送,取决于是否使用了耐用、坚固和经济的材料。这也为聚合物材料带来了新机遇,塑料业界通过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为储氢赋能,为氢能产业提速(图3)。
氢能与塑料的共赢之路
储氢罐(瓶)是为容纳各种形式的氢气而设计的,在确保氢气作为能源载体的可及性和可靠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其发展历程见证了材料科学和工程技术的重大突破,目前氢气储存方案主要分为如下图示的五种类型,也代表着储氢技术的五代进化史(图4):
图4: ©互联网
• Ⅰ型:全金属气瓶,没有外包装。
• Ⅱ型:承重金属内衬气瓶(通常为钢或铝合金),外覆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并对金属气瓶进行部分纤维增强。
• Ⅲ型:非承重金属内衬气瓶(铝制),完全包覆碳纤维复合材料。
• Ⅳ型:非承重塑料/复合材料内衬气瓶,外覆与热塑性聚合物交织的复合材料。这种瓶重量较轻,特别适用于高压(如超过700 bar即70MPa)储存且密集使用的场景,如汽车和航空领域。Ⅳ型储氢气瓶正成为全世界的研发热点(图5)。
•Ⅴ型:全复合材料无内衬储罐,目前尚处于实验阶段。
图5: ©互联网
本文重点介绍涉塑程度高的IV型储氢瓶。内胆(内衬)是IV型储氢瓶的核心部件之一,负责吸收气体并包封内容物,与外界隔离。因此,内衬会遭受高机械应力和-60℃~+120℃的温度。为了防止氢气渗透,储氢罐内胆通常采用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如高密度聚乙烯HDPE、聚酰胺PA(尼龙),厚度约为2-3mm。这些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气密性,还能有效抵抗氢脆现象,确保储氢罐的长期稳定性(图6)。
图6: ©互联网
HDPE用于许多储能瓶的制造,但与PA相比,容易起泡并且需要更厚的瓶壁才能满足渗透标准。而标准PA6材料具有成本效益并具有高耐热性,但在低于零的温度下通常会变脆。为了领先于竞争对手,制造商需要选择一种热塑性解决方案,能有效平衡设计、性能和成本。早在10年余前,可持续工程材料解决方案供应商——帝斯曼DSM公司(2022年帝斯曼工程材料与朗盛高性能材料合并成恩骅力Envalior公司)推出了先进的PA6材料Akulon® Fuel Lock,非常适合生产比钢替代品轻70%的IV型储氢瓶内胆,并在整个零件生命周期内提供出色的机械强度、尺寸稳定性和抗冲击性。Akulon® Fuel Lock材质内胆提供出色的阻隔性能(是HDPE的五倍),减少氢气从压力容器中渗透泄漏,从而提高车辆安全性和燃油效率,已经成功应用在量产燃料电池车型上(图7)。
图7: ©互联网
为了提高氢气阻隔性能,高分子材料常通过共聚物改性(如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或添加无机填料(如纳米颗粒)来降低氢气渗透率。例如,南京聚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24年9月申请了一项名为“一种吹塑级储氢罐内胆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的专利,公开号为CN119371814A。该材料主要由48%到78%的PA树脂、20%到50%的增韧母粒、0.5%到3%的乙烯乙烯醇共聚物、0.5%到3%的无机填料、0.1%到1%的扩链剂、0.4%到0.8%的润滑剂和0.2%到0.5%的抗氧剂构成。其制备过程包括先用马来酸酐共聚物与PA树脂制成增韧母粒,再将多种组分混合成PA复合材料半成品,最终通过扩链剂提升粘度,制得能够用于吹塑成型的储氢罐内胆材料。南京聚隆的这一专利有望显著提升储氢罐内胆的性能,为氢能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推动相关领域的进步。
图8: ©互联网
高分子材料易于成型,内胆可通过挤吹成型或滚塑成型等工艺制备而成。PA材料具有很好的阻隔性能,然而由于它们的低熔体刚性和复杂性,难以通过吹塑工艺进行大尺寸产品的加工。几年前,德国考特斯公司(Kautex)的吹塑专家利用KBS241吹塑机,成功生产出一个可用于氢压力容器的大体积PA内胆,长达2米多,直径约500毫米,容积为320升,这是首次采用吹塑工艺生产这种尺寸的氢压力容器内胆(图8)。
图9: ©互联网
储氢瓶的外壳则由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和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等复合材料缠绕而成,复材的轻质+高强特性能够显著降低储氢设备的重量,同时提供足够的机械强度和耐压性能。与传统的热固性复合材料(如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相比,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带材成本较高,在当前储氢瓶的成本构成中占比超60%。碳纤维原料市场为日本东丽(Toray)等日韩欧美公司所主导,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暂显弱势。在去年,上海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合作伙伴韩国3P.COM公司推出合作研发成果 - 应用连续纤维增强生物基聚酰胺复合材料制作的IV型储氢瓶(图9),为储氢领域带来兼具性能及环保的材料解决方案。该储氢瓶内胆材料采用高气体阻隔生物基聚酰胺,增强层外壁采用连续纤维增强生物基聚酰胺复合材料缠绕工艺,不仅具备绿色、轻量化,高气瓶抗压强度等性能,同时通过缠绕工艺不仅可在生产端助力提升生产效率,更可支持产品实现高防风险功能。
图10: ©互联网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是全球最早研发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汽车厂商之一,Mirai是其推出的首款氢燃料电池车和旗舰产品,通过氢燃料电池产生电能驱动电动机,于2014年首次亮相,2015年开始上市销售。该车搭载了复合材料高压储氢瓶(见图10中黄色部分),采用高强度聚合物内胆和碳纤维外壳,多层结构设计使储氢罐既能承受高达700 bar的压力;又保持了轻量化,储氢罐重量仅为传统金属罐的一半,从而提升了Mirai的安全性和续航能力,续航里程可达700km。然而,Mirai的市场销售表现相对有限,截至2023年的全球累计销量仅约2万辆,市场接受程度低。究其个中原因,一个关键的瓶颈因素正是储氢罐成本高昂导致Mirai售价较高,在特斯拉、比亚迪等纯电动车的挑战之下只能乖乖缴械投降。由此可以看到,氢燃料电池车若想在未来的清洁能源交通中占据一席之地,发展材料技术以降低储氢罐成本,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明日之光
随着氢能源成为全球能源结构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氢气生产规模预计将不断扩大。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氢气年产量将超过2亿吨,到2050年,这个数字将超过5亿。
马斯克对氢能源表示怀疑态度,也提醒我们:氢能源的发展并非一路坦途。未来,谁能主宰新能源市场仍是未知数。在这场竞争中,市场和政策的影响将至关重要。
随着塑料/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在氢能源储存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们有理由相信,氢能源的前景将更加光明。在未来,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轻便、安全且成本低廉的氢能源储存设备。它们不仅能让氢燃料电池车跑得更远、更稳,还能在分布式能源、储能等领域大显身手。想象一下,在不久的将来,氢能源就像现在的电能一样,随处可得,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塑料和复合材料还可能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应用。把我们的“脑洞”打开得更大,或许有一天,我们能开发出可以像气球一样轻松携带的便携式储氢装置,让氢能源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让我们一起憧憬氢能源时代的早日到来!
来源:荣格-《国际塑料商情》
原创声明:
本站所有原创内容未经允许,禁止任何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等机构转载、摘抄,否则荣格工业传媒保留追责权利。任何此前未经允许,已经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平台,请立即删除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