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大厅

登录/注册

公众号

更多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号

小秘书

更多资讯,关注荣格小秘书

邮箱

您可以联系我们 info@ringiertrade.com

电话

您可以拨打热线

+86-21 6289-5533 x 269

建议或意见

+86-20 2885 5256

顶部

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打开

光启未来,探索无限:海内外激光、光电企业同台竞技

来源:国际工业激光商情 发布时间:2025-04-02 83
工业激光激光焊接激光切割激光打孔激光打标/喷码激光增材制造激光测量与检测激光微加工激光设备零部件光学材料与元件 展会报道慕尼黑上海光博会
——2025慕尼黑上海光博会现场报道

3月11日至13日,2025慕尼黑上海光博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行。本届展会以“躬耕不辍,智启新程”为主题,在20周年之际,与行业人士共同纪念欢庆时刻、展望新的未来。本届展会除激光智能制造、激光器与光电子、检测与质量控制、光学与光学制造、红外技术与应用等传统展区外,新增了生物医学光子学、集成光子及量子两大特色专区。

 


为期三天的展会盛况空前,为业界呈现了一场全方位、高层次的科技盛宴。同时,本届展会从展示范围的广泛度、光电产品的丰富度、趋势传递的新颖度、交流合作的深入度等方面充分展现了全球化浪潮下,光电行业正通过技术创新、国际合作、产业链整合等方式得到快速发展的态势,赢得了行业企业和合作伙伴的高度认可和赞誉。


期间,荣格工业传媒的编辑团队走进展馆,采访了众多展商、专家学者和现场观众。同时,我们也紧跟时事热点,就今年全国两会上的“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科技创新”等热点话题,与展商们进行了深入交流。我们相信,随着AI、大数据和智能制造的发展浪潮,未来的中国激光、光电产业将蓬勃发展。

 

展商推陈出新,注重细分赛道比拼


2025慕尼黑上海光博会共吸引了1400余家企业参展,其中既有老牌传统企业,又有新锐行业新星,不同的企业推陈出新,纷纷借助展会的舞台亮相各自的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在激光器类别方面,华日激光针对不同行业带来了不同的新产品,其中,既有针对光伏行业的高功率100W/130W绿光皮秒激光器,又有针对显示和半导体行业的全系列飞秒激光器。


另外,公司针对智能家居行业的玻璃材料加工,展示了应用于激光打标、激光切割、激光钻孔等一系列产品解决方案。新推出的风冷10W紫外激光器,体积小巧、集成方便,非常适合工业自动化的现场应用,是智能制造和工业自动化所需要的高性能、高品质、高可靠性激光器的代表。

 

受邀嘉宾在开幕式上合影


MKS则带来了IceFyre® FS红外、紫外超快飞秒激光器,该系列产品具有高达200μJ的能量,50MHz重复频率和出色的光束质量,可实现精确、快速地加工锂电电池、高分辨率显示屏和要求苛刻的半导体应用。另外,公司还集中呈现了针对硅光子学测试的综合解决方案,包括运动控制系统、光电探测器、可调谐窄线宽激光器和隔振系统。


随着现在行业用户对产品可追溯性要求的提高,很多工厂对于焊接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IPG在本届展会上带来了LDD熔深检测产品。这款产品的主要特点是稳定和高效,使实际的生产效率得到大大提高,同时该设备还可以搭载现在新能源行业已经成熟使用的单膜环激光器,在焊接检测精度上有很大的提升。


在实际操作中,这款产品在熔深检测的精度上可以达到±5μm,对于控制和检测进度要求是特别高。另外,公司还展示了LWS视觉补偿系统,在电机焊接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这款产品响应了一些终端用户的特定要求,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快、准、稳,还有自动识别功能,就是AI自适应学习功能。


在产品智能化的同时,公司还扩大了视觉补偿系统的镜头幅面,对于电机加工领域,可以更大程度地节约焊接时间。在保证效率的情况下,视觉的精度提升可以让焊接稳定性得到了保障,再配合IPG单模环激光器的加工精度,从而整体提升焊接质量。


传统老牌企业通快,针对汽车制造领域携多款应用产品和解决方案亮相展会。经过三维五轴切割系统成型的H型一体式后地板,在提升车身底盘强度的同时,还能很好地增强驾乘者的舒适度。另外,公司展示了新能源汽车制造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从整车制造到电池包的激光焊接工艺,尤其是针对电池包水冷板的焊接,激光焊接替代了传统铜钎焊工艺,可以有效提升加工效率,降低能耗成本。


在本届展会上,长光华芯亮相了包括高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高速光通信芯片、激光雷达与3D传感芯片、光纤耦合模块、阵列、直接半导体激光器在内的多款产品。其中,为了突破976nm泵浦技术瓶颈,公司研发出集成光栅激光器芯片光纤耦合模块(300W 135/155μm),首次将内置光栅引入了高功率激光芯片进行波长锁定,有效提升了激光产品的稳定度和吸收效率。


光栅集成芯片,通过2批次1000小时加速寿命验证且无失效。稳定的光栅集成芯片能确保激光输出的稳定性,减少因光栅故障导致的停机,保证了光纤激光器在实际应用中的长期稳定工作。这一产品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泵浦源的技术瓶颈,推动光纤激光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满足市场对更高功率、更优光束质量和更高可靠性的需求。


作为激光圈的新锐企业,海天光机在展会上亮相了高速激光切割机床与五轴激光纹理机床两大战略级产品。同时,公司还展示了面向汽车制造、新能源、模具制造、3C电子等领域的前沿激光应用解决方案。其中,五轴激光纹理机床结合了高精度五轴机床和激光微细加工的优势,能够在三维空间内实现多角度、多方向的精细加工。


该设备突破传统工艺对复杂曲面纹理加工的局限,可在钛合金、碳纤维等材料表面实现5微米级精度的的激光纹理加工、雕刻和微结构处理。新推出的五轴激光纹理机床,在很多技术点和性能点方面填补了国内的空白,真正实现了进口替代和国产化。

 

差异化发展,走出内卷困境


当前,激光行业的内卷生态已经成为业界同仁的共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该如何做才能实现自身发展,这是一个始终无法回避的问题。


对此,华日激光市场销售总监敬喜胜表示,这几年,包括激光行业在内的多数行业都存在内卷竞争。公司面对同行的内卷,始终强调“进口替代”。很多内卷集中在中低端市场,而高端市场的产品依然是以进口产品为主。未来,国内的同行应该将目光投向这些领域。


华日激光一直坚持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即使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进口替代,坚持高质量发展,对标国外同类进口产品,把性能做好,把品质做好,把可靠性做好,然后交给客户满意的产品。

 

激光器与光电子展馆


同时,华日激光也摸索出了一条成功的“产学研”模式。公司与高校建立了四级联合实验室体系,同时还和激光装备商与终端用户建立联合实验室。比较成功的合作案例,是公司和华中科技大学的合作,该校将实验室建在了公司的生产线上,并定期派驻教授、博士到生产线上,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提高了产品成果转化的效率。这种产学研合作模式,还得到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的报道,得到了国家有关方面的重视。


海天光机总经理高世权谈到,虽然公司是激光圈的新生力量,但海天集团是一家具有将近60年历史的公司,经历过市场繁荣也经历过经济发展缓慢的阶段。内卷当下,其实更多的是让大家停下来思考,重新审视的一个阶段。


对于公司而言,会持续向市场提供性价比更优,又适合行业技术发展需要的产品。同时,公司一贯注重技术创新,提供差异化和高品质的产品,并引导市场为客户提供更具价值的产品。公司的发展靠长期主义,坚定专注在机床装备行业,把产品做到极致,把技术创新做到恰到好处,为客户提供具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华工激光副总经理冯书云也表示,以过去20多年的发展经验来看,企业面对内卷,首先要把技术创新作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去打造,加大在相关产品研发和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的力度。公司是从2005年开始进行全球引才,经过多年发展,不断突破了卡脖子技术,同时打造了一批全球首发行业领先和专精特新的产品,这也是公司这几年能够始终保持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关键。


另外,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也是避免业内卷的一个重要举措。最后,激光行业的细分应用场景非常多,任何一个细分行业,如果做深做透做精,其实都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


MKS亚太区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张全之认为,竞争是一件好事,因为只有竞争才会让公司专注于将产品做得更好,才会激发更多的创新。与十几年前不同的是,现在有许多国内企业参与进来,一起加入到竞争行列。同时,公司注意到,国内企业非常注重与中国用户的连接,及时响应他们的需求。这也是MKS希望达到的目标。对于公司而言,中国市场很大,也非常重要。


国内竞争对手的出现,可以促使公司做得更好,做得更快,给市场和客户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最近的一个例子,是公司在展会上推出的Talon® Mark紫外激光器,这款产品是专为高速飞行打标优化的高功率紫外激光解决方案,20 W 400 µJ纳秒紫外激光专为多样化的高精度、高速打标场景深度优化,工业级全天候稳定运行,长寿命设计降低综合成本,以实现像食品加工行业用户用对于降本增效的要求。

 

产业未来无限,数字智能引领潮流


从去年的全国两会到今年,“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等热词频繁出现,也代表了未来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在本届展会上,展商们就这一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通快中国汽车行业销售总经理王杭亮表示,目前行业对于自动化的需求十分普遍,而在其之后就是智能化的发展需求。而设备和产线的智能化需要使用很多传感器集成到系统里。通快不仅在激光器还在加工机床中集成了很多传感器,可以随时导出很多真实有用的数据,这就为智能化提供了便利。


除了硬件外,还需要软件配合集成,在这方面,公司培养了很多专家和技术人才,一起帮助开拓智能化业务,从而让客户的体验会越来越好,智能化的程度也会越来越高。在激光智能化的进程中,通快也始终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通过将硬件和软件的深度融合,最大化地发挥彼此优势,助力中国制造业向高效、低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谈及为终端用户提供激光自动化解决方案,海目星激光总裁特助黄健宏谈到,在智能制造方面,公司在今年新推出的激光功率自动监测,从激光的应用到监控到焊接中的的质量管理,为整个加工过程实现了非常好的闭环管理。另外,公司也根据客户的市场应用变化,引进了一些新技术,比如公司于近期全资收购了Leister集团旗下的激光塑料焊接业务。通过此次收购,公司不仅获得了领先的技术和品牌优势,还将在研发、人才、产品、市场、供应链等多个领域进行资源整合,形成产业合力。此次收购,还有助于海目星激光在全球激光智造产业链、价值链上巩固和扩大优势地位。


海天光机总经理高世权也认为,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化,数字化的明天是智能化。海天集团在早些年就开始思考和布局数字化解决方案,而集团旗下的海天智联为客户提供的是一站式数字化解决方案,带来的是智能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海天光机借助集团的力量,从产品端到服务端,具有天生的数字化能力。未来,数字化将加速公司的业务发展。


而在本届展会上,华工激光更是以“‘智’你所需,Arrive Intelligence”为主题亮相多款面向不同应用领域的激光智能+解决方案。展台上,两款搭载AI模块的智能化装备吸引不少观众驻足观看,同时公司针对重工行业推出了智能制造的整体解决方案。


公司副总经理冯书云表示,在人工智能浪潮的推动下,华工激光作为行业代表企业,亮相的多款产品和技术都呈现出了公司在AI时代下对激光产业的应对和思考。当激光工艺和人工智能相结合,将迸发更高效的生产效率和更强的制造力。

 

企业持续技术创新,助推行业向前发展


在本届展会上,来自激光、光电和光子学行业的不同企业,就所属行业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发表了不同的观点。综合来看,随着世界经济趋于回暖,行业又将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


TOPTICA Photonics AG创始人Thomas Renner博士表示,光子学领域的最新发展令人振奋。如今,激光几乎能为任何应用场景定制合适的波长、功率水平和脉冲持续时间等参数。接下来的挑战是如何将激光技术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这意味着需要优化激光器的细节设计,例如提升易用性、缩小体积、降低成本,从而推动激光技术从实验室走向集成化仪器。这是许多行业面临的挑战,而我们也将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


过去十到二十年间,两者的差异较大。科研用激光器追求极致性能参数,因为科学家需要以此发表论文;而工业应用更注重尺寸、成本、易用性和保修等系统集成因素。不过,这种界限正在逐渐模糊。例如,量子计算曾是完全科研导向的技术,如今已迈向工业化——不仅需要高性能,还需实现标准化集成(如19英寸机架)。与此同时,工业领域也开始重视激光器的性能参数以提升竞争力。两者正逐步趋同,而TOPTICA恰好处于这一融合趋势的核心位置,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展会同期举办的论坛现场


PI普爱纳米华东部销售经理Abner Sun表示,公司对于今年的预期是光电子市场将保持强势的增长势头,特别在AI领域,包括可穿戴设备或者传输数据传输等新兴应用领域,其中,硅光子芯片的需求能进一步提升。同时,公司希望在今年凭借前期的投资布局,顺利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品牌影响力,并且在技术创新上取得更多突破,为PI普爱纳米的后续发展提供更有力的增长助力。


为了应对可能的增长需求,公司在2022年启动了一项大规模的投资计划。首先是德国公司总部进行了大量投资,扩张了产能的和设备更新,提升了快速响应客户和快速交付产品的能力。其次,公司对国内的常州工厂进行了大规模扩产,设备更新、人员增加等手段,提升公司在中国本土制造的竞争优势。通过以上措施,得以让公司能够及时响应市场增长带来的需求变化,确保公司在未来的竞争中持续保持优势地位。


MKS亚太区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张全之认为,光电行业最近几年发展得特别快,主要体现在不同的科技和不同新的应用需求相结合,不管是科研还是工业领域,尤其在新能源、锂电和先进显示等方面,都显示出了旺盛的市场需求。另外,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推动了整个光电产品的加速发展。对此,公司也是紧跟市场动态,为客户推出合适的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


谈到超短脉冲激光这个细分领域,他表示,这是一个已经成熟的市场而非是新的市场。尤其是皮秒激光器,目前技术已经达到了完全成熟和产业化的阶段。相对而言,飞秒激光器是一个比较新的技术。产品技术路线趋势也非常明显,最终产品会越做越小,越做越细。


对于MKS而言,旗下的special physics品牌在超短脉冲激光器方面就始终处于行业领先的地位。不管是皮秒激光器或是飞秒激光器,公司都向市场提供了多款适用于不同场景的产品。MKS希望继续保持创新和市场领先的能力。


凯普林光纤事业部总经理赵巨云在谈到光纤线激光器市场时表示,2024年光纤激光器整个行业经历了非常大的挑战,但在经过去年的调整后,今年的光纤激光器市场预计可能会有一定规模的增长。同时,激光器的功率继续提升,销售额也将止跌回升,经济形势的逐渐变化,也会让激光器整体形势整体向好。去年,光纤线激光器的功率内卷非常明显,从年初的10kW到之后的15kW,最后到20kW。今年,功率段的竞争会告一段落,其实激光加工领域的现实应用,还没有完全跟上功率的发展速度。


另外,激光复合焊接是一个比较大的增长亮点,各家都会在这方面进行投入。同时,像已经在新能源行业使用的点环光斑激光器,将会在其他领域的有更多的应用空间。另外,随着AI的引入,会给激光器领域带来更多的优化。在未来的切割和焊接场景中,也将更多地体现出智能化的特点。其结果是,实际加工的便利和效率都会有非常大的提升。


当前,海目星激光主要布局在锂电行业和光伏行业。面对锂电行业的周期性现状,公司自去年开始就大力发展出海业务,期间获得了重大的海外头部汽车客户订单,目前也正在逐步推进订单落地和海外布局的服务能力。针对低空经济领域,公司对接的主要是低空经济行业的电池客户,为他们提供整套解决方案,以未来支持低空经济电池业务的发展。


通快在本届展会上聚焦新能源汽车制造一站式解决方案。公司表示,这几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越来越好。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汽车行业都非常内卷,在这个过程中,终端用户非常注重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对此,通快的五轴三维激光加工平台是专为这种需求而的设计,加工速度快,加工质量好。


另一方面,现在的人工成本越来越贵,因此客户对于上下料的自动化需求也体现了出来。对此,通快的黑灯工厂和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可以为不同的行业用户定制适合的解决方案,这也是公司的竞争力。


在本届光博会上,其中有些企业的产品和技术涉及激光增材制造,随着这项技术的发展,早已成为了一项可产业化和批量生产的技术。对此,海天光机认为,激光增材制造是激光加工领域的一个分支。同时,激光增材制造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也是未来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这项工艺技术会开拓一些新的加工领域,比如在轻量化异形构件的开发方面,将大有可为。


另外,增材制造的特点是让设计师解放思想,从传统工艺的约束中解脱,让他们能够以最优化的方法来设计结构。在产品轻量化的同时,又能达到力学性能和优化目标。海天光机推出的3D打印设备,已经广泛应用在航空、模具、汽车等领域,也有很好的客户群体。公司借助海天集团的制造平台和供应链体系,将推出更具性价比的3D打印设备。


大族激光集团品牌推广运营部负责人叶创波谈到,目前公司聚焦四个行业赛道,包括光伏太阳能,PCB,新能源锂电池和半导体显示。这四个赛道也是公司接下来一年甚至2-3年都非常关注的行业赛道。另外,自从今年春节过后,AI和具象机器人的爆发,会给未来半导体和相关电子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大族激光认为,未来激光产业和AI、具象机器人可以互相赋能,同时借助这些新兴科技的力量,能显著提高激光自动化的整体水平。

 

行业专家点评


在本届展会上,我们还有幸邀请到了中国光学学会副秘书长、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顾波走进直播间,就行业现状和企业出海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交流。


在谈到国内激光产业的变化时,顾院士表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技术突破国产化,核⼼器件(如光纤激光器、超快激光器)逐步实现⾃主可控,打破进⼝依赖; 二是应⽤场景深度拓展,从传统的⼯业切割焊接向半导体、新能源、医疗等精密制造领域渗透; 三是产业⽣态协同升级,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形成从材料、器件到整机的完整生态圈。 这些变化标志着国内激光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创新驱动”的新阶段。

 

中国光学学会副秘书长、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顾波


对于激光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他认为,未来技术趋势将体现在几个方面。超快激光向更⾼功率、更短脉冲,更稳定发展,满⾜精密微加⼯需求。另外,激光工艺的智能化集成体现在与AI、物联⽹结合,实现加⼯过程的⾃感知、⾃优化。未来,降低能耗和耗材、绿色可持续发展,也是技术的发展趋势。


对企业⽽⾔,需要以“技术+场景”双轮驱动。在技术端,加⼤基础研发投⼊,布局专利壁垒;在市场端,深⼊下游⾏业痛点(如新能源电池极⽚加⼯、光伏薄膜切割),提供定制化解决⽅案,从设备供应商升级为⼯艺赋能者。


顾院士对有出海计划和布局的企业提出了“三步走”的出海建议。首先需要精准定位市场:优先切⼊发展中国家⼯业化升级需求(如东南亚、中东欧的汽⻋、电⼦制造),同时以差异化技术突破欧美⾼端市场;其次要实现本⼟化运营:与当地合作伙伴共建服务⽹络,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建⽴当地材料和⼈员供应链;最后是注意规避⻛险:注重国际专利布局,合规应对贸易壁垒,避免低端价格竞争,以技术和服务附加值构建品牌护城河。


最后,在谈及行业内卷和同质化竞争时,顾院士认为,破局的关键在于差异化价值创造:向上突破核⼼技术:例如攻克⾼功率激光芯⽚、特种光纤等“卡脖⼦”环节;向下延伸服务链条:从单机销售转向提供“激光设备+⼯艺数据库+运维服务”的全⽣命周期解决⽅案。


另外,企业需要加强横向拓展细分赛道,聚焦半导体封装、航空航天复合材料加⼯等⻔槛⾼、附加值⾼的领域,建⽴技术先发优势。 此外,企业可以通过⽣态合作,整合资源,避免重复投⼊,例如与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或与终端⽤户联合开发定制化产线。

 

来源:荣格-《国际工业激光商情》

原创声明:
本站所有原创内容未经允许,禁止任何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等机构转载、摘抄,否则荣格工业传媒保留追责权利。任何此前未经允许,已经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平台,请立即删除相关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 荣格激光加工
聚集工业激光加工领域的丰富资讯,涵盖前沿激光技术和工艺在金属、航空航天、3C消费电子、汽车、医疗、新能源等各行各业的解决方案。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