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3月17日至19日,2025亚洲3D打印、增材制造展览会(tct ASIA 2025)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7.1&8.1馆隆重举行。过去十年,展会见证了3D打印从实验室走向工厂,从原型制造迈向批量生产,从单一材料发展到多材料融合,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展会期间,主办方举办了一场主题为“3D打印如何改变消费品行业格局”的圆桌论坛,邀请了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行业大咖参与交流和分享。
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成本支出
2023年9月,科赴(Kenvue)中国宣布顺利完成从强生的分拆,成为一家完全独立的公司。目前,公司旗下有三大事业部,分别是皮肤护理及美容、基础护理和个人护理。在圆桌论坛上,来自Kenvue科赴亚太区个人健康护理包装开发负责人王昊,分享了公司在3D打印和AI技术的应用情况。
他表示,公司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陆续引入3D打印技术来辅助包装开发,现在基本上涵盖了整个包装开发链中的所有步骤。当研发人员有了创意后,会先用3D打印技术进行样式模拟,然后做消费者调研或是给公司市场部做选样和修改。这个过程的周期可能会很长,因为涉及到产品包装的多次迭代和优化。在完成设计后,公司会用计算机模拟辅助工具,推测和预判包装件在制成领域的表现。
目前,3D打印还不能直接用最终材料,但有一个“曲线救国”的方法——使用3D打印模具,之后放到桌面注塑机上制作一些样品,这对于消费品行业是意义是非凡的。因为不管公司是做化妆品还是做药品,都需要做产品和包装材料的相容性评估。
而评估的前提是必须要有最终产品、配方,再加上包装才能做。这个过程,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规则,短则一个月,长则大半年都有。如果公司采用常规的工艺路径,从开模到最后的测试需要耗费三个月。如果遇到产品需要修改,那么相容性测试的周期可以长达一年。
采用3D打印,可以让研发工作提前开始,还可以让公司进行同步相容性研究。如果是药品开发,还可以让公司提前做提取物进出的研究。综合来看,这项技术让公司在产品开发的早期阶段进行不同的工作,至少可以节省一个季度到半年左右的时间,极大缩短了开发周期。
同时,王总也谈到,现在有了AI技术的加持,可以更好地补足产品设计方面的经验缺失。比如,AI工具可以通过扫描一张普通的2D照片,就能补全其3D结构,让设计创意更快、更智能地实现。
材料商和设备商看行业发展
会上,来自Carbon 3D亚太区商务拓展总监任嘉祺,就3D打印的批量化生产进行分享。他谈到,3D打印的材料始终是行业凸显的一大问题。其实,其根本原因在于寻求材料性能与产品价值的临界点。那些在传统CNC工艺中生产的产品,当对精度有很高要求时就无法通过注塑完成,而3D打印确实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低成本制造和快速交付产品。
目前,公司正在不断研发和突破3D打印高性能材料。随着工艺的稳定和渗透率的提高,材料价格的下探将为打开更多市场提供便利。这时,圆桌会议主持人乐塑3D总经理汤鲁吉也表示,希望材料商能把价格尽快打下来,因为无论消费品市场还是传统制造业,最大的特点就是需求量非常大。当有一个好案例开拓市场后,3D打印的优势将得到更多地释放。
来自Stratasys大中华区总经理李鸣作为3D打印设备商参与了圆桌论坛,他谈到,目前公司主要关注以下三点:首先是行业应用的深度探索,他认为目前3D行业处在从快速原型向主流市场进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应用的深度探索扩展和丰富,是提高3D这个技术在整个行业渗透率的最大关键。因为只有当技术达到一定的渗透率时,才能成为行业的主流。
针对这个关注点,Stratasys相应地提出了一个口号——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力透纸背”。公司希望在未来的应用探索上能够力透纸背。现在,公司有一项技术是在织物上实现直接打印。布料主要分为梭织、针织两大类,每个大类下面有极多的品类,这时就需要针对不同的布料做深入探索。对此,公司从布料的结构分析,打印材料的有机选择,工艺的优化后处理经验等,为客户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终端客户的现实需求和产品得到完美结合,这也是公司倡导在应用层面上的“力透纸背”。
公司关注的第二个点是,AI的时代已经来临,在这个过程中,结合物联网和自动化对整个3D行业产业链进行了重塑。实际上,行业来到了一个关键节点。Stratasys看到趋势后,希望在产业链的上端、下端进行更多的探索,最终打造产业链的平台系统。其核心关键是打通从客户需求捕捉到产品交付的全数据化流程,并针对细分行业推出不同的特殊材料以及以后处理工艺做支撑,从而给客户坚实的现实赋能。公司希望和其他行业伙伴一起打造全新的生态平台。
公司关注的第三点,也是其他嘉宾谈及的3D打印材料。他表示:材料到今天为止,仍然是3D行业深入发展面临的瓶颈。Stratasys希望用几十年的历史积淀,并结合公司在全球的资源,在这个最难的行业领域内贡献力量。
最后,李总借助圆桌论坛的机会提前透露,公司将在今年全球同步发布一款新材料。新材料将在视觉美感和功能性能之间架起桥梁。新材料的拉伸弯曲强度和抗冲击强度得到了极大提升,抗跌落风险大大增加,即使从5楼的高度扔下也不会对材料本体造成任何影响。对于公司而言,这款产品是一次革命性的创新。
他希望,3D技术可以让设计突破想象边界。Stratasys通过材料的分析,应用的深入,以及生态系统的建立,为行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此,汤总总结道,当前国内3D打印设备厂商发展迅速,但和国际原厂相比,在底层的技术和材料的底层研发方面还存在代差。这也导致消费品端在规模生产或在严苛的使用环境下,不一定是精度达不够,而更多凸显出材料匹配性和质量稳定性的问题,另外还在安全性材料认知等多个维度上,存在差距。国内企业在这些方面,需要奋起直追。
AI给时代带来的变革和思考
在自由发言阶段,主持人汤总与时俱进,向在座嘉宾询问了一些通过AI提前收集的问题。其中有个问题具有代表性,未来某些工种和岗位会不会被AI所取代?针对这个问题,王总表示,AI时代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更多涉及的是产业转化,也就是人才转换。以马车到汽车的转变,原先围绕马所从事的职业,逐渐流入到汽车行业。从短期看,AI作为一个生产工具,可以极大提升工作效率。长期看,劳动力将会被重新分布到围绕AI产生的领域。
AI时代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是当未来的AI成为生产力,那时候可能不太需要人,就像很多科幻题材电影一样,那时候会可能出现人与机器人、人与AI之间的冲突。虽然听上去有点危言耸听,但真到了那个阶段,他相信人类会有新的使命,现在不用过多担心。
随着3D打印技术的逐渐成熟和行业渗透,业界对于这项技术对传统制造业冲击的讨论也多了起来。对此,任总分享到,3D打印技术刚问世的时候也出现过类似的担忧。但在他看来,这种担忧是多余的。以嘉宾当天脚上穿的一双阿迪达斯运动鞋为例,就是AI和3D打印与传统消费品的完美结合。阿迪达斯通过企业内部数据的挖掘,并结合公司对于运动科学的理解,通过AI获得了专利晶格结构,并最终通过设备和材料完成生产。
同时,这款鞋又结合了传统织造方式(鞋材的橡胶大底),最终做成了这样一款鞋。这双鞋是3D打印和传统工艺结合的典型代表。因此,3D打印不是取代过去的传统技术,而是和传统工艺形成了良性竞争的关系。通过3D打印和未来的AI工具,可以让更多天马行空的设计和产品快速落地。
他最后谈到,从前端到后端,再到最终帮助品牌实现量产,AI工具起到了放大器的作用。在3D打印和AI的帮助下,可以让之前需要数年才能完成从设计、开发到生产的产品,可以更快地到达市场。他希望,未来的3D打印给客户的体验将是无感的制造方式。客户也不会把3D打印当做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在AI系统下快速验证设计是否可以实现量产,以多少成本进行量产。当AI真正融入生产过程后,行业也会有更多的产品通过3D打印的方式进入市场。
来源:荣格-《国际工业激光商情》
原创声明:
本站所有原创内容未经允许,禁止任何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等机构转载、摘抄,否则荣格工业传媒保留追责权利。任何此前未经允许,已经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平台,请立即删除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