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大厅

登录/注册

公众号

更多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号

小秘书

更多资讯,关注荣格小秘书

邮箱

您可以联系我们 info@ringiertrade.com

电话

您可以拨打热线

+86-21 6289-5533 x 269

建议或意见

+86-20 2885 5256

顶部

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打开

关税阴影下的制造突围:中美关税政策对中国工业机器人的深远影响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4-17 204
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整机
面对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是否能在压力下实现突破?

2025年4月,美国政府宣布扩大对中国关键技术产品的加征关税范围,将高端制造、绿色能源与人工智能设备列为打击重点。作为智能制造核心设备的工业机器人被明确列入最新征税清单。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美国首次对中国工业机器人及相关技术加征关税。早在2018年的中美贸易战中,美国便已将部分工业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纳入征税范围。此次调整被视为对2018年关税政策的延续与升级,舆论普遍认为,这是美国针对中国“制造业升级”战略的又一次系统性施压。

 

面对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是否能在压力下实现突破?在海外市场受限的背景下,本土制造企业是否具备转型的能力?本文将从产业链运行、技术创新和企业策略等角度,探讨关税压力对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影响与应对之策。

 

关税重启:美国“再工业化”背景下的遏制逻辑

 

新一轮关税政策的出台,被广泛认为是美国推动制造业复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2018年首次加征关税相比,此次政策更具针对性和战略性,不再泛泛针对“中国制造2025”,而是集中打击中国已形成规模优势的关键领域,尤其是智能制造和绿色技术。

 

工业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如伺服系统、减速器、视觉识别系统)成为此轮关税的重点目标,相关产品的税率显著提高。这一举措旨在延缓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步伐,并削弱中国在全球高端制造领域的竞争力。

 

此外,美国官方文件明确表达了对中国工业自动化产品快速出口增长的担忧,认为其对美国本土高端制造业就业构成潜在威胁。这种政策导向不仅反映了美国希望通过关税保护本土产业的决心,也揭示了其对中国技术崛起的深层焦虑。

 

外需收缩:出口市场面临显著压力

 

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国,中国近年来出口规模持续增长。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实验室发布的《中国工业机器人贸易月度监测报告(2024年1-10月)》显示,2024年前10个月我国工业机器人出口总额约为8.9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过60亿元,预计全年出口总额可接近128亿元人民币,其中美国是主要出口市场之一。

 

但进入2025年,海外市场的不确定性显著加剧。尽管官方暂未发布一季度的完整出口数据,多家行业研究机构指出,北美市场订单增长放缓已成为共识,尤其在六轴通用机器人、协作机器人(Cobot)及其核心部件领域表现尤为明显。部分企业反馈称相关产品在北美的订单出现大幅下滑。

 

在此背景下,埃夫特、节卡、遨博等企业在年初的海外展会中普遍缩减了参展规模,并将更多资源投向“一带一路”沿线等新兴市场。而中小出口企业则普遍面临“产能释放但订单不足”的困境,传统依赖海外拉动的增长模式遭遇挑战。

 

内需承压:上下游传导效应愈发明显

 

关税战不仅对出口构成直接冲击,也在国内产业链中引发连锁反应。

 

一方面,中国工业机器人制造在核心零部件方面仍存在一定的进口依赖,尤其在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高速控制器等关键环节,国际贸易壁垒使得部分企业面临原材料采购成本上升的压力。

 

另一方面,终端应用行业如汽车、锂电、3C电子和金属加工等领域,受整体经济放缓及订单不确定性影响,纷纷收紧自动化改造投入,市场需求有所降温。业内普遍反映,工业机器人市场正在经历一个调整期,增长动能受到制约,行业竞争加剧。

 

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与内部结构性问题叠加的背景下,工业机器人企业亟需优化供应链、提升产品附加值,以应对更为复杂的市场挑战。

 

技术瓶颈:关键环节短板仍待突破

 

尽管中国工业机器人在整机制造方面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但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领域仍面临“卡脖子”问题。

 

在高精度减速器方面,国内产品在负载能力和运行稳定性上与国际领先企业仍有差距,尤其在高端应用场景下表现不尽理想;在工业视觉与AI芯片领域,关键元件和算法长期依赖海外供应,尤其是美国企业的技术与设备,使得本土替代受到较大限制,不仅研发周期长,而且准入门槛高;在机器人控制器和操作系统层面,国产品牌在控制算法的精度、响应速度以及软件生态构建上仍处于追赶阶段,与国际先进水平尚存代际差距。

 

这些“技术短板”不仅限制了高端产品的市场拓展能力,也使整个产业在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时面临更大挑战。推动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仍是中国机器人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

 

未来前景:中美博弈下的“自主化窗口期”

 

产业界普遍认为,2025-2030年将是中国工业机器人由“外部依赖”向“自主成长”转型的关键窗口期。关税政策带来的短期冲击,反而为长期自主化发展争取了“战略静默期”。这一时期不仅考验中国制造业的韧性,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通过内外压力倒逼产业升级和技术突破,推动智能制造生态的整体成熟。

 

从技术层面来看,解决“卡脖子”问题已成为行业共识。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工业视觉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率正在稳步提升。据工信部智能制造推进中心数据显示,到2025年底,国内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率预计将达到45%以上,较2024年的30%有显著增长。

 

除了硬件替代外,软件与算法的自主研发同样至关重要。此外,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正在逐步摆脱单一的产品出口模式,转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服务型制造。这种模式不仅能提升产品附加值,还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市场的个性化需求。从长远来看,中美博弈虽加剧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但也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了重新审视自身短板并加速转型升级的动力。

 

关税是压力,也是倒逼改革的契机

 

关税壁垒表面上阻断了通向海外市场的路径,实则提醒我们要筑牢自己的技术地基。工业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的核心设备,不仅是现代制造业的重要支柱,更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与科技水平的关键指标。面对关税阴影下的诸多挑战,中国制造业需要的不仅是短期应对策略,更是长期战略布局。

 

首先,企业应加强自主创新,加快核心技术攻关步伐。无论是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还是工业视觉系统,都需要通过持续投入研发资源,缩小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同时,政府也需继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例如,通过税收优惠、专项资金扶持等方式,鼓励中小企业参与技术创新;通过建立国家级实验平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其次,多元化市场布局将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向。北美市场受阻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为中国工业机器人提供了广阔的增长空间。这些地区对自动化改造的需求日益旺盛,且对中国品牌的接受度较高。因此,企业应积极调整战略,深耕这些潜力市场,同时注重本地化服务能力建设,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品牌忠诚度。

 

最后,智能制造的发展离不开系统协同。仅仅依靠硬件的国产化是不够的,还需要在软件、算法、标准制定等领域取得突破。只有建立起完整的国产智能制造生态,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对外部技术的依赖,实现全链条的自主可控。

 

每一次重大危机都蕴含着新的机遇。关税阴影下的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正站在从“被动应战”走向“主动塑造”的转折点上。唯有坚持自主创新、深化国际合作、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中国制造业才能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赢得真正的话语权,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