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国际食品加工及包装商情获悉,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联合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9项标准修改单,聚焦民生需求与产业发展,通过全链条标准协同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此次标准修订覆盖食品标签、特殊膳食、产品质量、生产规范等多个领域,尤其在食品标签合规性、营养信息透明度及特殊人群健康保障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凸显国家对食品健康的深度关注。
标签升级:致敏物质强制标示与数字标签革新
新发布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直击消费痛点,将致敏物质纳入强制标示范围。当食品配料中含有麸质谷物、甲壳纲类、鱼类、蛋类、花生、大豆、乳、坚果八大类致敏源时,需通过加粗、下划线或独立提示语明确标注,为过敏人群提供精准选购依据。例如,含乳成分的烘焙食品需在配料表中显著提示“含有乳及乳制品”,避免因信息模糊导致的误食风险。
在日期标示方面,新标准推行“到期日直观化”,要求保质期超6个月的食品可仅标注到期日,无需重复标示生产日期,同时鼓励企业自愿标注“消费保存期”,引导消费者合理规划食品消耗,减少浪费。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在国际上率先推广食品数字标签,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取放大字体、语音解读、视频讲解等多元化信息,解决传统标签字体小、信息承载有限的问题。国际食品加工及包装商情了解到,目前已有400余款食品应用该技术,未来将逐步覆盖全品类包装,推动标签体验向智能化、个性化升级。
规范宣称:禁用“零添加”话术与营养信息精准化
针对市场上泛滥的“不添加蔗糖”“零防腐剂”等模糊宣称,新标准明确禁止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配料进行强调。以某果汁饮料为例,其“不添加蔗糖”的宣传易误导消费者忽视果汁本身的高含糖量,而实际该产品总糖含量可能远超膳食建议阈值。此类宣称不仅违背科学事实,还可能掩盖食品添加剂的真实使用情况(如用其他甜味剂替代蔗糖)。
国际食品加工及包装商情获悉,新规引导消费者回归配料表与营养成分表的核心信息:配料表需完整列出所有原料及食品添加剂,营养成分表则从“1+4”(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升级为“1+6”,新增糖与饱和脂肪的强制标示。例如,某款儿童零食的营养成分表将清晰标注每100克含蔗糖8克、饱和脂肪3克,帮助家长直观评估糖分与脂肪摄入风险。同时,标准要求预包装食品添加“儿童青少年应避免过量摄入盐油糖”提示语,呼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强化对特殊群体的健康干预。
产业影响:从“三减”行动到全链条质量管控
此次标准修订深度对接“减盐、减油、减糖”的国民健康战略。数据显示,我国居民超重和肥胖率分别已达30%和16%以上,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十年间增长近30%,高糖高脂饮食是重要诱因。通过强制标示糖与饱和脂肪含量,倒逼企业优化配方——如某乳企将酸奶含糖量从12g/100ml降至8g/100ml,并在包装显著位置标注“低糖”声称,既符合标准要求,又契合健康消费趋势。
在生产端,国际食品加工及包装商情了解到,《调制肉制品生产卫生规范》等3项新规填补过程管控空白,对原料采购、加工环境、微生物控制等环节提出量化要求。以禽肉加工为例,新规明确屠宰环节胴体表面消毒的消毒剂种类、浓度及作用时间,从源头降低沙门氏菌等食源性致病菌污染风险。特殊膳食领域,《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新增6类配方(如脂肪代谢异常配方、防反流配方),精准覆盖早产、代谢疾病等特殊婴幼儿群体需求,推动国内特医食品产业从“跟跑”向“自主创新”转型。
国际食品加工及包装商情认为,50项国标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从“底线防控”向“品质提升”迈进。消费者有更透明的标签信息、更科学的宣称规范进行理性选择。企业需以配方创新响应“1+6”营养标示要求,以数字化标签技术升级消费体验。如今,食品产业正站在“健康优先”的新起点,开启了以标准为尺,丈量国民营养升级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