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随着新兴科技的飞速发展,低空经济正逐步崛起,成为推动未来城市交通革命的新引擎。
2024年11月,合肥、杭州、深圳、苏州、成都、重庆成为首批国家级低空经济试点城市。六个月来,六城围绕政策创新、场景应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密集发力,推动低空经济从 “空中飞” 走向 “落地用”,初步构建起覆盖载人飞行、物流配送、城市治理的多元化生态体系。
从顶层设计到突破性资质
合肥率先在政策层面实现全球突破——2025年3月,合翼航空获得全球首张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运营合格证(OC),标志着中国低空载人飞行正式进入商业化阶段。这一资质允许亿航智能EH216-S飞行器在合肥市骆岗公园等区域开展常态化载人服务,单次飞行可搭载两名乘客,最高时速达130公里。
但这里要强调的是,合翼航空该运营合格证(OC)仅限于骆岗公园环境下进行封闭场景飞行,即“A点起飞,A点降落”;超出的区域,则无法飞行。想要实现商业化普及,亿航智能则需要拿到更多区域的运营合格证(OC)。
杭州则以数字赋能政策框架,2024年6月发布《杭州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 年)》,提出到2027年建成275个起降点、500条航线,低空经济规模突破600亿元。余杭区作为“中国飞谷”,已开通无人机航线100余条,建立起降点50余个,覆盖物流、治理、文旅等领域。
深圳通过资金支持加速产业集聚,出台《深圳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三年资金支持超5亿元,设立20亿元产业基金,推动总部研发、高端智造、场景验证、解决方案“四大中心”的建设。宝安低空智慧物流中心实现“15公里7分钟达”,效率提升4倍。
苏州与成都则通过区域协同破局。苏州发布《苏州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 年)》,计划三年建成200个垂直起降点、100条无人机航线,打造长三角低空枢纽;成都依托双流、天府机场“两场一体”模式,2024年货邮吞吐量达77万吨,开通全货机航线41条,形成11小时亚欧货运走廊和5小时亚太货运圈。
从医疗物流到文旅观光的多元化探索
六城在低空应用场景上呈现差异化布局。合肥开通医疗物资配送、轨道巡检、外卖配送等15类100余条航线,其中低空医疗航线将血液运输时间从40分钟缩短至15分钟;骆岗公园等景区实现“打飞的”送外卖服务,节假日订单量增长80%。
深圳在物流领域领跑全国,2025年上半年低空货运无人机飞行量达25.5万架次,同比增长 38%;直升机载人飞行1.2万架次,同比增长20%。中心公园等景区推广无人机配送,炸鸡、汉堡等商品销量环比增长翻倍。
杭州聚焦城市治理,余杭区“中国飞谷”引入纵横通信的高层建筑无人机自动巡检技术,累计作业数百幢超高层建筑,巡检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米,被中国航空协会列入白皮书。
成都与重庆则在跨区域协同上突破。成渝首条低空物流航线开通,每日飞行2架次以上,运输时间节省50%,生鲜、电子产品实现“当日达”;重庆推动“六省一市”跨省飞行联盟,在森林防火、城市消防、文物保护等领域推广无人机应用,巴南开通首条常态化无人机邮路。
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撑。六城在起降点、航线网络、管理平台等领域加速布局,同时通过技术创新破解行业瓶颈。
从“3分钟飞行圈”到智慧管理平台
合肥计划三年内建设超30个eVTOL飞行器起降点,在骆岗公园等区域打造“3分钟飞行圈”,并推进垂直起降场建设以保障100架无人机常态化飞行。零重力飞机工业等企业交付首批电动固定翼飞机RX1E-A,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达100%,订单超千架。
杭州建成低空交通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空域风险评估、航线规划等功能,为超180万架次/年的飞行量提供支撑。余杭区构建 “市级低空核心设施+枢纽型公共起降点+末端起降点” 三级枢纽体系,分场景布设航线,截至2025年4月已建成公共起降点2个、末端起降点62个,开通航线86条。
深圳在基建覆盖上全国领先,建成起降点249个、航线207条,无人机测试场面积超50万平方米。宝安区对建设无人机起降点、智能起降柜机的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补贴,推动城际物流、景区观光等场景的无人机应用。
氢动力、气象服务与适航认证
六城在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合肥依托北航合肥创新院、深空探测实验室等机构,布局电池能源、适航服务等关键技术研究院,推动低空经济标准体系构建;杭州天目山实验室研发的 “天目山一号” 氢动力无人机,在- 40℃极寒环境下连续工作超100分钟,续航能力达传统锂电池的3-5倍。
成都成为全国首个气象赋能低空经济试点城市,构建 “一机制、一底座、两平台、四场景” 的低空经济气象保障模式,建成低空气象监测网、数据网和服务网,基本实现气象实时数据产品与低空交通管理服务平台的技术和数据融入。
深圳推动 “四张网” 建设——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和服务网,研发 “低空大脑” 智能融合低空系统(SILAS),通过接入全市域时空信息平台(CIM)实现对低空飞行活动的精细化管理。
尽管进展显著,六城仍面临基础设施不足、技术依赖进口、管理体系不完善等挑战。未来需通过区域协同、政策优化和技术攻关,推动低空经济向规模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成渝双城经济圈与长三角地区成为区域协同的典范。成都与重庆推动 “两场一体” 货站 “空侧内转”,压缩中转时效,开通 24 小时绿色通道保障鲜急货物运输;杭州、苏州、深圳等长三角城市通过政策联动,构建 “干-支-末” 航线体系,规划苏州至周边机场的短途运输航线。
京津冀地区则通过跨区域联盟破局。北京、天津、河北签署《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京津冀低空经济产业联盟,共同推进飞行服务平台统一建设、协同运行、信息互通,探索大兴机场与雄安新区的低空客运航线。
当前,低空经济面临三大核心挑战:基础设施不足、关键技术依赖进口、管理体系碎片化。未来需从三方面破局: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通用机场、垂直起降点建设,构建 “空天地网” 立体化管理模式;二是强化技术攻关,支持氢动力、适航认证等核心技术研发,推动国产化替代;三是优化政策环境,建立全国统一的低空经济标准体系,完善空域协同管理机制。
六大城市通过政策创新、基建先行、场景牵引,初步构建了低空经济生态。随着《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等国家政策落地,以及低空产业基金的加速布局,低空经济将进一步向规模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