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今天(4 月 29 日),「2025荣格·配方大师奖」特别策划的「PCT 云论坛 & 配方云课堂」线上研讨会顺利举行!
专注于功效护肤、基质体系、生物发酵、超分子技术、感官科学等领域的八位行业专家,围绕「未来感官体验,慢享生活护肤」的本届赛事主题,带来了一系列深度洞察与最新成果。
从 20 世纪全球医美技术演进,到磷脂基乳化剂精准打造肤感体验;从植物源活性物、智能修复肽、多靶点美白体系的功效布局,到生物发酵成分修护与第五代超级抗氧剂麦角硫因的应用突围,再到感官体验标准的科学量化……本次研讨不仅为参赛配方师提供了丰富的技术灵感,也勾勒出下一阶段个护美妆创新布局的清晰轮廓。
以下,让我们一同回顾这场干货满满、思考密集的精彩盛会——
从 20 世纪全球医美创新史看中国轻医美皮肤美容机遇
全球个护美妆产业链正在加速重塑,轻医美皮肤美容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护肤产品与医美疗程协同发展的趋势愈发显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次线上研讨会特别邀请了好可学传播研究创始人徐佳,系统梳理了 20 世纪全球医美技术演进对护肤行业的深远影响。
徐佳指出,20 世纪医美与护肤领域的创新主要来源于四大推动力:消费者生活方式变革、医药技术突破、科学实证方法确立以及营销渠道创新。欧莱雅最早的防晒油诞生于上世纪 30 年代欧洲 8 小时工作制、带薪休假普及后的日光浴需求;而敏感肌概念则随着工业化进程与护肤品使用频率提高而逐渐显现,在经济发达地区发病率更高。
从选择性光热理论催生强脉冲光,到维酸类成分引领功效护肤革新,每一次技术突破背后,都离不开消费市场的壮大、专利制度的完善以及医学研究范式的变革。演讲还深入剖析了肉毒素、光子嫩肤、热玛吉等标志性案例,指出中国轻医美护肤产业正处于技术引进与本土创新交汇的关键期,但也面临基础研究薄弱、标准体系待完善的挑战。
未来,谁能在“科学验证+内容营销”双轮驱动下突围,将成为竞争胜负的关键。
从舒缓到抗老、美白,四款原料捕捉市场核心需求,打开配方新思路
在护肤品功效成分日益精细化竞争的今天,植物源活性物、温和高效的酸类成分,以及高稳定性的维 A 家族成分,正在成为市场布局的关键。
针对这一趋势,上海克琴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经理邢婷媛在分享中系统介绍了克琴科技本次大赛提供的四款原料——针对敏感肌舒缓修护的 Anallerg-Kavain、高效温和美白的 Anallerg-Mulan、多维焕肤的 Anallerg-NFA,以及促进胶原蛋白合成的 Anallerg-Retinal。
醉椒素源自南太平洋卡瓦胡椒,通过调控 γ 氨基丁酸与受体结合及抑制 NFκB 通路,有效缓解敏感肌症状,其水溶性包合物已完成完整安全性测试,适用于修护舒缓赛道。
四氢木兰醇相比传统美白成分独辟蹊径,不直接抑制酪氨酸酶活性,而是通过阻碍酪氨酸酶成熟化、促进降解及抑制向黑色素体转移的三重机制实现高效美白。
功能多样的麦芽糖酸作为温和的角质更新促进剂,能显著改善皮肤毛孔、肤色均匀度等多个维度。
而视黄醛则作为直接转化为视黄酸的前体,具有优于视黄醇的抗老效果与耐受性。
这四款原料从功效机理上各具突破,精准契合了当前消费者对安全性、体验感与科学护肤的期待,更在配方应用方面具有极大灵活性,为参赛者提供了丰富的创新空间和设计灵感。
微藻、铜肽与复合美白,构筑功效护肤新支点
绿色科技正迅速重塑功效护肤新赛道,以微藻发酵、智能修复肽、美白复配体系为代表的新一代原料,正成为品牌提升配方竞争力的关键。在本次分享中,南京斯拜科生物科技市场副总监王会玉围绕三款核心原料展开讲解。
微藻发酵物 SilCare 引领可持续护肤潮流,这款来自法国实验室的原料以眼状脉纹微拟球藻为基础,通过专利发酵工艺提取,富含 Omega-3 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 EPA(二十碳五烯酸)。第三方实验验证其具备显著的抗氧化(DPPH 自由基清除率 47.9%)、抗炎、舒缓及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作用。临床测试显示,添加 2%该原料的面霜使用28天后,皮肤红斑明显降低,光泽度和弹性度显著提升。
双重修复因子 SpecKare E-GCu11 Solution 则创新性地将三肽-1 铜与四氢甲基嘧啶羧酸组合,形成稳定的超分子共晶结构,提高溶解度同时防止结晶析出。这两种成分协同作用,三肽-1 铜增强干细胞再生能力,而依克多因通过强大的结合水结构抵御细胞外压力,共同促进胶原蛋白合成、修复屏障。5%添加量的乳液临床试验证明,使用 56 天后皱纹体积、面积均有明显改善,同时舒缓红斑,提升皮肤弹性。
针对「美白提亮」赛道,SpecPlex Goldwhiten 黄金美白素整合了甘草提取物(通过包裹技术提高水溶性)、烟酰胺、氨甲环酸及肌肽,形成多靶点美白解决方案。该原料在体外测试中表现出色,5% 浓度下对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达 48.2%,黑色素生成抑制率达 54.2%。临床数据显示,2% 添加量精华使用 28 天后,皮肤 ITA 值(肤色亮度)提升显著,同时改善粗糙度、舒缓红斑。
面对消费者对可持续、安全性和感官体验同步提升的期待,配方师唯有精准掌握活性物协同机制,才能真正打磨出市场认可的创新配方。
关于 SilCare 这款原料,我们在「荣格·配方大师奖原料解读系列」的第一期《SilCare 微藻发酵成分技术解析》做了深度解析,可移步展开阅读。
超分子赋能美白成分迎来新生代革新
超分子技术正成为化妆品原料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在深圳杉海创新技术有限公司 COO 李玥的精彩分享中,她详细阐述了改公司基于超分子技术开发的萱皙妍(传明酸-扁桃酸复合物)如何解决功效原料应用痛点。
她指出,传统的传明酸虽以抑制黑色素生成见长,但存在渗透性差、易褐变的问题,而通过超分子技术重构后,萱皙妍兼具水油双亲性,透皮效率提升逾 200%,同时大幅降低刺激性。临床数据表明,在低添加量下,萱皙妍对酪氨酸酶活性和黑色素生成的抑制效果达到原传明酸的2到5倍。更高效、更稳定的活性释放,使其在黄褐斑管理、光电术后修护及晒后防反黑等场景中展现出差异化竞争力,为美白提亮赛道注入了新的技术动能。
杉海创新将两种活性成分“乐高式”组合,用超分子共晶强化平台重新定义了传统原料,实现了功效协同增效,为配方师提供了更多创新可能。
从修护到抗老
酵母蓝芯 Cu25 赋能护肤新路径
皮肤抗衰领域正迎来微量元素创新应用的黄金期。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杨树金在演讲中深入剖析了 Fermthink 酵母蓝芯 Cu25 如何利用生物铜元素打造全方位抗衰老解决方案。
这款以高效转化有机铜为核心的酵母发酵产物,富含小分子肽与多种营养活性,可显著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提升肌肤紧实度与含水量,同时有效舒缓泛红与修复屏障受损。临床数据显示,连续使用 28 至 56 天后,皱纹体积与红斑面积均实现明显下降。
得益于高生物利用度与良好温和性,酵母蓝芯 Cu25 在日常抗衰、敏感肌修复及术后护理等场景中展现出极高的应用潜力,成为新一代多功能修护成分的代表。
关于 SilCare 这款原料,我们在「荣格·配方大师奖原料解读系列」的第二期《以“铜”养容的酵母蓝芯 Cu25 技术解析》做了深度解析,可移步展开阅读。
麦角硫因
抗衰老界“黄金新贵”迎来价格与应用双突破
抗氧化领域正在迎来一次范式转变。仅三生物创始合伙人何儒俊在分享中深度解析了明星抗氧化剂麦角硫因,这款曾一度身价高达 3000 万美元/公斤的珍贵成分,如今仅三生物通过合成生物技术突破,让麦角硫因品质、产能、成本全面领先,确立了其作为国际一流麦角硫因原料大厂的地位。
麦角硫因(Ergothioneine)作为一种天然含硫氨基酸抗氧化剂,早已成为国际科研界关注的焦点。德国莱布尼茨研究院和哈佛医学院接连在《Cell》期刊上发表研究,证实麦角硫因可延缓衰老、提升健康寿命。GeneIII 仅三生物通过合成生物学手段,成功将麦角硫因生产成本降低 90%,同时保持 99.99%高纯度与高活性,使这一“抗氧化黄金”从奢侈品走向大众化应用。
在应用功效上,麦角硫因以超越维生素E六万倍的抗氧化能力,展现出显著的去黄提亮、抵御光老化、舒缓炎症、修复线粒体损伤等多重护肤效果。不同于传统抗氧剂,麦角硫因具备专属转运蛋白(OCTN1)介导穿越细胞膜、直达线粒体核心的特性,并可激活内源性抗氧化系统,实现高效、长效、精准的抗老护肤机制。
不仅如此,“仅三原创麦角硫因多领域人体临床验证(IIT)成果发布暨麦角硫因学术与应用交流会”近日在北京人民日报总部隆重举行。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安徽万邦医药、庶正康讯等学术界与产业界的专家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麦角硫因在眼健康、肝健康等领域的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的正式发布。此次发布的 IIT 临床研究结果进一步实证了麦角硫因在大健康领域的潜力:护眼领域麦角硫因洗眼液可显著改善干眼症状,泪膜破裂时间提升 27.74%;肝健康领域麦角硫因胶囊连续服用 30 天后,受试者 ALT、AST 指标显著下降,肝功能改善效果达医药级验证标准,同时受试者日间精力水平提升 51.56%。
作为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创新标杆,仅三生物正以国际前沿的科研实力,加速推进麦角硫因在护肤、眼健康、肝健康等多赛道的深度应用,助力全球健康事业的发展。
基质为骨,乳化为魂,三款磷脂乳化剂精准赋能肤感体验
在高效活性成分日益内卷的今天,基质体系的质量,已成为决定一款护肤品竞争力的隐形砝码,而磷脂乳化剂正成为高端化妆品质地设计的关键创新点。沈阳金久奇科技有限公司化妆品研发经理高峰在演讲中分享了三款磷脂乳化剂如何通过精准的分子结构设计,打造从滋润厚重到轻盈水润的全方位肤感体验。
消费者对产品肤感的需求日益精细化,“一抹化水”、“好吸收”、“清爽不粘腻”,这些体验背后都需要乳化体系的精准设计。
依托专利手性合成技术,金久奇开发的三款磷脂乳化剂各具特色——Phoslip PE75 赋予产品柔润滋养的肤感和较长的“把玩时间”;Phoslip LC10 利用液晶乳化技术,形成与皮肤角质层结构相似的层状液晶,提供水润丝滑的触感和快速吸收效果;Phoslip PF10 通过纳米乳化技术,可用 1%的乳化剂稳定 20%的油相,形成粒径仅 230 纳米的纳米乳液,同时能将活性成分的经皮吸收提高近三倍。
实验验证表明,这些磷脂乳化剂不仅具有出色的乳化能力和稳定性,还能根据产品定位赋予从乳白厚实到泛蓝光透明的不同质地,满足本届赛事主题「未来感官体验,慢享生活护肤」的多元化感官需求。
想了解更多这三款重磅新型乳化剂原料的具体解析,可移步阅读「荣格·配方大师奖原料解读系列」的第三篇《3 款磷脂乳化剂来助阵!解锁肤感体验的关键钥匙!》的详细解析哦。
感官体验成产品创新关键解码成功护肤品背后的感官设计
化妆品感官体验已成为品牌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上海盛评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梦洁在演讲中强调,感官设计不仅是产品成功的关键因素,更是本届「荣格·配方大师奖」评选的重要维度。
感官分析是用于唤起、测量、分析和解释,通过视觉、嗅觉、触觉、味觉以及听觉感官对产品质量所引起反应的科学。吴梦洁表示,良好的感官体验能直接影响消费者首次使用印象和长期忠诚度。作为国内首家第三方感官评价实验室创建者,盛评自 2015 年成立以来已举办 30 多场专业培训课程,培养了超过千名感官评价师,并发表了 30 多篇学术论文。
针对本届大赛“未来感官体验,慢享生活护肤”主题,专家评委们将重点考察产品在各个维度的表现,例如使用前的质地与香气、涂抹中的延展性与水润感、涂抹后的吸收性、干爽感、清爽感、轻盈性、滋润性以及整体愉悦度。
要打造卓越感官体验,吴梦洁建议配方师应从三个层面精心设计:一是产品质地与触感,确保细腻柔滑且具良好延展性;二是涂抹与吸收过程,实现便利涂抹与快速吸收;三是使用后皮肤状态,平衡清爽、轻盈与持久滋润。乳化剂影响滑爽感与柔软度,油脂决定铺展性与滋润度,保湿剂与增稠剂则调控粘滞感与舒适度。
“一款成功的产品不仅需要功效卓越,更要在感官、功效与情感中寻求平衡。”吴梦洁总结道,感官科学已成为化妆品研发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问答环节摘要
Q:Mulan(四氢木兰醇)与传统美白成分如维C相比有哪些优势?在配方中是否可以搭配使用以达到协同效果?
A:Mulan 通过抑制酪氨酸酶成熟、促进降解及抑制向黑色素体转移三重机制实现美白,作用通路不同于维 C 这类直接抗氧化或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成分,具备良好的协同潜力。相比维 C,Mulan在稳定性、耐受性上表现更优,且经脂质体包裹的 Mulan-5A 水分散性好。实际应用中,可与其他美白成分搭配,但建议注意 pH 控制,避免过酸环境影响成分稳定性。
Q:视黄醛容易变色,有哪些改善方法?
A:视黄醛及其衍生物本身稳定性较差,变色主要源自光热敏感。改善建议包括:在配方中加入抗氧化剂、螯合剂提升稳定性,选择避光、真空包装,控制体系 pH 与氧暴露,同时建议终端产品设计小规格包装,降低开封后氧化风险。如需更高光热稳定性,可考虑使用克琴科技开发的Vitamika 成分(去年 2024 荣格·配方大师奖的指定原料之一)。
Q:四氢木兰醇的人体功效验证是用纯品0.5%还是5%复配液做的?
A:功效测试采用的是四氢木兰醇纯品 0.5% 的添加量。配方师在使用 5% 复配液时需自行按比例换算有效含量,确保功效宣称的合理性与准确性。
Q:萱皙妍在配方设计中,需要特别注意 pH 或成分兼容性吗?
A:萱皙妍在 pH 4.0–8.0 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常规配方中无需特别调整 pH。与多数功效成分兼容良好,但注意与 VC(维生素 C)及其衍生物(如 VC-E)共同使用时,可能引起颜色变化,需避开同时使用或优化配方搭配。
Q:Fermthink 酵母蓝芯 Cu25 在促进胶原蛋白生成方面,配方中搭配哪些成分可进一步提升功效?
A:可与富含多肽、氨基酸的成分,如植物发酵滤液(例如铁皮石斛发酵液)搭配使用。这类成分本身含有丰富生物活性物质,能与酵母蓝芯协同作用,通过多通道吸收进一步提升胶原蛋白生成及肌肤修复效果。
Q:麦角硫因在配方中如何稳定保存活性?
A:麦角硫因需在避光条件下保存,推荐使用防紫外线、避光包材。配方 pH 建议控制在 4.5–6.5 范围内,生产过程中温度控制在 50°C以下,以保持其高效抗氧化活性。
Q:磷脂乳化剂相比传统乳化剂有哪些优势?
A:磷脂乳化剂具有天然亲肤性,分子结构与皮肤脂质膜相似,能促进皮肤屏障修复,增强保湿,同时赋予乳液柔滑细腻、快速吸收的肤感体验,相较传统乳化剂更温和、功能性更强,特别适合功效型护肤品开发。
Q:什么是 D 相乳化体系?工艺上有什么特点?
A:D 相乳化是一种“油/乳化剂/多元醇”预混后加水反向乳化的工艺。相比传统直接乳化,D 相乳化能形成更细小、均匀的乳状液结构,提高乳液稳定性、改善流变性,并能带来更优的涂抹顺滑感与长效保湿性。
Q:在感官评价过程中,如何量化主观体验如丝滑感、吸收速度?
A:这些感官指标都有专属的定义和手势,通过专业的感官评价小组来定量测量。比如丝滑感是涂抹 5-10 圈时的滑的程度,吸收速度则是定量产品涂抹至完全吸收的圈数。通过科学的感官分析,可以将肤感很好的量化,进而可以指导产品开发以及消费者偏好研究。
Q:手部与面部在感官评价中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很多测试用手部而非面部?
A:手部测试更便于视觉观察质地、延展性和初步涂抹感,且可高频测试,适合前期筛选;而面部测试则更关注使用后的舒适度、残留感、滋润度等细节体验。两者结合可以更全面、科学地反映产品感官表现。
……
精彩论坛课程回看
扫描二维码或直接访问直播链接:
https://wrabn.xetlk.com/sl/353f0W
赛事活动网站:
https://saas.industrysourcing.cn/2GaSzH
复制链接在外部浏览器打开
长按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 你的配方,值得被行业看见!
让每一克灵感,都成为改变行业的重量
我们颁奖典礼见!
赛事联系人:Irene Huang(黄雯靖)
电话:+86 15011658155
邮箱:conf02@ringiertrade.com
*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荣格工业传媒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