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大厅

登录/注册

公众号

更多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号

小秘书

更多资讯,关注荣格小秘书

邮箱

您可以联系我们 info@ringiertrade.com

电话

您可以拨打热线

+86-21 6289-5533 x 269

建议或意见

+86-20 2885 5256

顶部

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打开

2020塑料行业年度大盘点

来源:国际塑料商情 发布时间:2021-01-20 1555
化工塑料橡胶塑料加工设备模具及零件材料处理、计量与检测原料及混合物添加剂及母粒其他增强塑料
收藏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 2020 年的塑料行业,您会想到哪个词?是“平稳”,还是“危局”;是“革新”,还是“砥砺而行”?2020 年虽已翻篇,但在这一年里,塑料行业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发生?在日月新元之际,我们一起来回顾吧!

2020年企业总体发展盘点


◆塑机企业


根据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协会整理的国统局和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塑机行业整体优于同期全国机械工业平均水平。2020年1~11月我国规模以上塑机企业数为484家,产量295861台,同比下降9%;营业收入710.6亿元,同比增长23%;营业成本539.26亿元,同比增加近20%;利润总额82.17亿元,同比增长57%;营收利润率11.56%,比2019年同期高2.51个百分点。进出口方面,2020年1~11月塑机进出口总额40.66亿美元,同比下降2%。其中进口额15.56亿美元,同比下降11%;出口额25.11亿美元,同比增长4%。从细分产品看,注塑机进口额延续下滑态势,1~11月同比下降15%;出口额增速开始转正,1~11月同比增长1%。挤出机进口额同比增长12%、出口额同比下降16%;其中,塑料造粒机进口额与上年同期持平、出口额同比下降37%,其他挤出机进口额同比增长22%、出口额同比下降8%。吹塑机进口额同比下降43%、出口额同比增长13%;其中,注射吹塑机、挤出吹塑机和其他吹塑机的出口额分别同比增长45%、10%和12%。塑料中空成型机进口额和出口额则分别同比增长61%、7%。塑料压延成型机进口额和出口额分别同比下降36%、38%。


◆材料企业


疫情之下,全球宏观经济环境严峻,诸多企业受此影响业绩呈断崖式下跌。不过根据近期部分材料企业发布的财报数据,虽然企业总体营收略有下降,但也算稳住了形势,以良好的态势应对危机。


1611131864818235.jpg


巴斯夫2020年第三季度销售额为138亿欧元,较2019年同期小幅下降7.45亿欧元。巴斯夫预期2020年全年销售额将在570至580亿欧元之间,这主要受到新冠疫情导致的疲弱需求影响(2019年:593.16亿欧元)。


陶氏公司2020年第三季度净销售额97.12亿美元,上年同期为107.64亿美元。其中,包装和特种塑料业务净销售额45.65亿美元,工业中间体和基础设施业务净销售额30.58亿美元,功能材料和涂料业务净销售额20.02亿美元。


赢创在2020年第三季度的销售额为29.2亿欧元,去年同期为32.3亿欧元。其中,特种添加剂业务部门业务表现出较高韧性,价格稳定,并实现了27.5%的高利润率。建筑、可再生能源等终端市场的业务表现强劲。赢创预期2020年全年销售额为115亿欧元至130亿欧元之间(2019年:131亿欧元)。


万华化学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约492.32亿元,同比增长1.43%;净利润53.49亿元,同比下降32.28%。净利下滑主要因报告期内受疫情影响,公司主产品MDI产销量及价格下降所致。


科思创2020年第三季度集团销售额减少12.7%至约28亿欧元。不过,科思创核心业务销量同比增长3.0%,其中,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市场的业务销量增长尤为显著。


索尔维2020年第三季度净销售额21.03亿欧元,上年同期为25.78亿欧元。净利润1.76亿欧元,上年同期为3.04亿欧元。


帝斯曼2020年第三季度销售额19.61亿欧元,上年同期为20.35亿欧元。其中,营养业务销售额15.47亿欧元,同比持平;材料业务销售额3.62亿欧元,同比下降17%。


阿科玛2020年第三季度销售额为19亿欧元,2019年同期为22亿欧元。


朗盛2020年第三季度销售额为14.61亿欧元,同比去年的17.04亿欧元下降了14.3%。来自持续性经营业务的净收入从7900万欧元下降至2500万欧元,降幅为68.4%。


伊士曼2020年第三季度销售营收21.22亿美元,上年同期为23.25亿美元。净利润1.61亿美元,上年同期净利润2.66亿美元。


◆下游市场企业


虽疫情当头,但下游包装企业并未受到消极影响。以我国塑料包装行业第一梯队企业紫江企业、安姆科(中国)、永新股份等为例。紫江企业2020年前三季度营收约69.68亿元,同比下降1.16%;净利润约4.40亿元,同比增长8.44%。安姆科2020财年净收入为6.12亿美元(2019年:4.3亿美元),截至2020年6月30日,安姆科柔性包装和硬包装业务的销量均比上年增长1%,疫情期间,安姆科还看到了全球对医疗保健包装的良好需求。永新股份2020年前三季度净利润约2.16亿元,同比增加17%。


在塑料管道领域,我们看向头部企业,如中国联塑、永高股份、伟星新材、雄塑科技、顾地科技等,业绩表现总体向好。根据中国联塑发布的中期报告,2020年上半年,面对疫情冲击,联塑依然实现上半年整体业务的逆势增长,其中塑料管道系统业务收入按年微增0.7%至101.41亿元,占集团总收入的88.2%。永高股份2020年第三季度盈利2.15亿元~3.1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6%~142%。伟星新材2020年前三季度营收约32.21亿元,同比增长3.22%。雄塑科技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4.2亿,同比下降2.3%。顾地科技2020年前三季度营收约9.64亿元,同比下降16.08%。


其他下游市场表现有好有坏,如汽车零配件领域,雪龙集团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3.4亿,同比增长31.7%;天龙股份2020年前三季度营收约6.68亿元,同比增长1.95%。日用塑料制品企业茶花股份2020年1-9月实现营收4.7亿元,同比减少19.06%。塑料薄膜企业裕兴股份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6.7亿,同比增长0.1%,营业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31.68%。


2020年塑料行业关键词盘点


2020年关键词,不止“抗疫”。在疫情之外,一次性塑料、5G材料、海洋微塑料等作为业内的热点话题,也为大家所瞩目。


◆一次性塑料


2020年,“一次性塑料”被频频提起。在该年的年初,我国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按照“禁限一批、替代循环一批、规范一批”的思路来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分步骤、分领域禁止或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制品、快递塑料包装等塑料制品。以一次性塑料吸管为例,《意见》指出,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众多餐饮企业如麦当劳、蜜雪冰城、喜茶等陆续宣布停用塑料吸管。


◆可降解塑料


据报道,目前很多大型餐饮企业都已不再提供一次性塑料吸管,换成纸质吸管、聚乳酸可降解吸管等。而即将到来的2022年冬奥会也宣布采用生物可降解餐具,这将加速释放可降解塑料行业的利好。据国信证券测算,中国可降解塑料市场约有1017万吨的潜在需求空间,对应市场规模约1777亿元。目前国内多家上市公司已经在积极扩建可降解生物塑料产能。


◆抗菌塑料


2020年初暴发的疫情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社会消费趋势也因此发生很大改变。根据各大电商平台发布的消费数据,京东2月份具备抗菌、过滤病毒功能的空气净化器同比销售增长2.5倍,苏宁2月份多款抗菌类家电销售增长200%。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也促使抗菌塑料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绿色邮政


2020年,我国对快递业绿色发展也提出了新要求。快递业绿色发展进入常态化、系统化阶段,进一步聚焦以“9792”工程量化目标和“禁塑”约束性指标为核心的行业生态环保治理模式。“9792”工程量化目标四项既定任务分别是:“瘦身胶带”封装比例达90%,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率达70%,循环中转袋使用率达90%,新增2万个设置标准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的邮政快递网点。


◆5G材料


5G的快速普及,不仅基站建设稳步增长,与之相关的整个材料产业链也迎来了新的增长机遇,市场对PTFE、LCP、PPS、PPO等高性能材料需求增大。其中,拥有“超级工程塑料”之称的LCP材料,也是5G时代最火的材料之一,产能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中国。其中,塞拉尼斯、宝理塑料以及住友化学这三家企业拥有全球63%的LCP产能,掌握LCP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占据垄断地位。近年来,国内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储备研发,LCP树脂生产技术日趋成熟,沃特股份、金发科技、普利特等企业LCP树脂也陆续投产,国内LCP产能快速增长,国产化进程加速。


◆医用塑料


近年来,全球对于医用塑料的关注度正在不断提升。从医疗器械的市场规模来看,2019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为6100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超过15%,医用塑料制品在医疗器械的份额中占比较大。医疗器械品类众多,可分为高值医用耗材、低值医用耗材、医疗设备、IVD(体外诊断)四大类。


◆“一盔一带”


2020年公安部交通管理局部署在全国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要求各地公安交管部门加强宣传引导,增强群众佩戴安全头盔、使用安全带的意识。头盔成热门单品。头盔自动化方面,包括干燥桶、吸料机、注塑机、机床(开模)、上下料直角坐标机器人等头盔自动化产业迎来大爆发。头盔材料供应方面,台湾奇美、南京聚隆、金发科技、万华化学、顺威股份及时代新材等都有材料供应。塑机方面,如富强鑫也推出了专业头盔注塑方案,无论单色头盔还是双色头盔,都可生产。


◆海洋微塑料


《科学》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显示,每年有大约850万吨塑料流入海洋。海底的微型塑料碎片主要由一次性塑料制品、纺织和服装纤维组成。据澳大利亚国家科学机构统计,海底估计有1400万吨的微塑料。针对海洋微塑料,今年,全国政协委员阮诗玮提交提案,建议将高度重视立法与宣导、加强污染来源把控、严格管理污染企业、提升长期监测水平等措施共同落实,从“源头—过程—末端”全流程防控,加强我国海洋微塑料污染防控。


2020年企业收购重组盘点


疫情之下,虽然全球经济遭受危机,但资本市场的运作依旧不停,诸多化工巨头忙不迭进行着各自资源的整合,对事业版图进行扩充或收拢,促进全球塑料市场新局面。


2020年年初,巴斯夫完成对索尔维聚酰胺业务的收购。通过这项收购,巴斯夫强化了PA业务价值链,为客户提供稳定供应链、丰富产品组合和高效的产品应用测试服务。


2020年2月,亨斯迈完成对北美住宅和商业用喷涂聚氨酯泡沫(SPF)隔热材料组合制造商和分销商Icynene-Lapolla的收购,以此加速亨斯迈SPF业务全球化。5月,亨斯迈完成北美CVC热固性特种材料公司的收购,以此巩固其先进材料事业部在北美市场的地位。12月,亨斯迈宣布已达成协议,将收购北美特种化学品生产商Gabriel。


2020年4月,埃肯完成对广东聚合科技有限公司的收购。据悉,聚合科技在婴儿护理和食品级有机硅以及用于电子和医疗行业的有机硅产品中具有很强的实力。收购聚合科技增强了埃肯下游特种有机硅技术实力。


2020年6月,沙特阿美完成收购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多数股权的交易,总计691亿美元,购买了逾20亿股股票。


2020年6月,奥升德收购常熟市和氏璧新材料有限公司、特和工程塑料(苏州)有限公司。这是奥升德在中国的首次收购,旨在打造奥升德亚洲生产制造和技术研发中心,通过此次收购,奥升德将会增大其在国内的尼龙材料产能。9月,奥升德收购意大利Poliblend和EssetiPlast两家公司,此番收购有利于奥升德将产品组合扩展到更多工程塑料、再生树脂和母料产品中。


2020年7月,普立万完成对科莱恩色母粒业务以及科莱恩化工(印度)公司的收购,并将公司更名为Avient。科莱恩色母粒业务包括在29个国家设立的46个生产运营和技术中心,以及约3500名员工,他们将加入Avient的颜色、添加剂和油墨事业部。


2020年8月,神马股份以20.86亿元购买尼龙化工公司37.72%股权的重大资产重组方案,获证监会通过。据悉,尼龙化工公司的尼龙66盐产能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和盈利能力。收购完成后,神马股份将成为国内尼龙66行业中唯一具备规模化产能和上游原材料的一体化企业。


2020年9月,科思创与荷兰皇家帝斯曼集团签署协议,同意以16.1亿欧元收购其树脂和功能材料业务(RFM)。该交易预计将于2021年第一季度完成。


2020年12月,盛禧奥宣布以11.37亿欧元(约合13.6亿美元)收购阿科玛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业务。据悉,阿科玛的PMMA业务一直以来利润率都很有吸引力,其产品服务于盛禧奥的许多终端市场,如汽车、建筑、医疗和消费电子等。


2020年12月,赢创宣布将收购DURECT公司旗下的LACTEL®医用生物可降解聚合物业务,交易预计将于2021年第一季度完成。据悉,LACTEL®业务适用于先进药物输送、用于组织工程的生物材料以及植入式3D打印医疗器械等一些快速增长市场。


2020年12月,利安德巴塞尔和苏伊士集团联合宣布收购比利时塑料回收公司TIVACO。收购后该公司将成为QualityCircularPolymers(QCP)的一部分,QCP是两家公司现有的塑料回收合资企业。通过此次收购,QCP将把其回收材料的生产能力提高到约55000吨/年。


2021年1月,英力士宣布以50亿美元完成对英国石油巨头BP全球芳烃和乙酰业务的收购,收购后这些业务将被称为英力士乙酰和英力士芳烃。英力士芳烃提供全球聚酯业务,包括聚酯纤维、薄膜和PET包装产品。英力士乙酰生产醋酸和醋酸酐等衍生物,为食品、制药、油漆、粘合剂和包装等下游行业提供广泛的服务。


2020年塑料行业法规政策盘点


2020年,环保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大,如何在兼顾环保和循环经济发展的大方向下占据更多市场份额成为整个行业思考的方向。有关塑料污染治理及绿色快递的发展成“重头戏”,这一年,相关政策频出。


◆《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


生态环境部于2020年1月19日发布,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意见》提出主要目标:到2020年,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塑料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在塑料污染问题突出领域和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塑料减量和绿色物流模式。到2025年,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形成,替代产品开发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重点城市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关于促进快递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


国家邮政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20年4月2日联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意见》提出,要发展绿色物流,支持制造企业、快递企业逐步淘汰重金属和特定物质超标的包装物料,生产、使用经绿色认证的邮件快件包装产品。鼓励制造企业加强低成本、无污染、可降解、可循环利用的环保包装材料研发,形成一批绿色包装材料产业园。引导快递企业实施绿色采购,使用符合环保标准的包装或再生包装。支持快递企业、制造企业加快推广应用标准化托盘,积极参与绿色包装标准体系和社会包装循环利用体系建设。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版)》


人大常委会于2020年4月29日通过,同年9月1日起实施。明确国家依法禁止、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要求商品零售场所开办单位、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和快递企业、外卖企业按照规定向商务、邮政等主管部门报告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回收情况。规定国家鼓励和引导减少使用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推广应用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替代产品。


◆《儿童口罩技术规范》


推荐性国家标准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于2020年5月6日发布,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儿童口罩技术规范》推荐性国家标准规定了适用于6岁至14岁儿童用口罩的基本要求、外观质量和测试方法,同时提出了19项主要性能指标。如:口罩原材料不得使用再生料和可导致不良反应的材料,不应经过有氯漂白;配有呼吸阀的口罩,其呼吸阀应牢固不变形,内部件不应脱落;鼻夹应承受20次对折不断裂;口罩内层材料不应印花或染色。


◆《废复合包装分选质量要求》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20年6月2日发布,同年12月1日起实施。《废复合包装分选质量要求》规定了废复合包装的分拣、分级质量要求、抽样和检测方法。主要适用于除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之外的纸基废复合包装、塑料基废复合包装和金属基废复合包装,其他废复合包装可参照执行。


◆《绿色产品评价快递封装用品》


国家标准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标准委于2020年6月21日发布,同年10月1日起实施。针对目前大量使用的包装箱、包装袋、胶带等快递封装用品,将快递封装用品的材质分成纸类、塑料类、纺织纤维类和多种材料组合4类,分别提出不同材质产品的绿色评价指标要求。此外,还将快递封装用品分为一次性使用型和可重复使用型两类。


◆《农用薄膜管理办法》


多部委于2020年7月16日联合公布,同年9月1日起实施。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国家明令禁止或者不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农用薄膜。鼓励和支持生产、使用全生物降解农用薄膜。农用薄膜生产者应当落实国家关于农用薄膜行业规范的要求,执行农用薄膜相关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应当在每卷地膜、每延米棚膜上添加可辨识的企业标识,便于产品追溯和市场监管;应当依法建立农用薄膜出厂销售记录制度,如实记录农用薄膜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和批号、产品质量检验信息、购货人名称及其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内容。出厂销售记录应当至少保存两年。


◆《关于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的意见》


多部委于2020年11月30日联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到2022年,快递包装领域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形成快递包装治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实施快递包装材料无害化强制性国家标准,全面建立统一规范、约束有力的快递绿色包装标准体系;电商和快递规范管理普遍推行,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达到85%,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规模达700万个,快递包装标准化、绿色化、循环化水平明显提升。到2025年,快递包装领域全面建立与绿色理念相适应的法律、标准和政策体系,形成贯穿快递包装生产、使用、回收、处置全链条的治理长效机制;电商快件基本实现不再二次包装,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规模达1000万个,包装减量和绿色循环的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快递包装基本实现绿色转型。


结语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汹涌而来,给全球经济格局带来深远的影响,各行各业均受波及,塑料行业也不例外。与此同时,环保与循环经济之风持续,对塑料行业提出更高要求。但大浪淘沙,经历重重困难与挑战,只有优秀的产品与技术才能留存于市场之上,亦只有根基夯实的企业才能巍然伫立于风浪之中。2021年已徐徐展开,日月开新元,今朝又如何?我们且行且看!


(本文信息整合自各企业官方数据、能动、新浪财经、东方财富网、中国塑机协会、新材料在线、艾邦高分子、塑料机械网等;本文图片来源互联网。)





本刊编辑整理



原创声明:

本站所有原创内容未经允许,禁止任何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等机构转载、摘抄,否则荣格工业传媒保留追责权利。任何此前未经允许,已经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平台,请立即删除相关文章。


收藏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