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大厅

登录/注册

公众号

更多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号

小秘书

更多资讯,关注荣格小秘书

邮箱

您可以联系我们 info@ringiertrade.com

电话

您可以拨打热线

+86-21 6289-5533 x 269

建议或意见

+86-20 2885 5256

顶部

荣格工业资源APP

了解工业圈,从荣格工业资源APP开始。

打开

英福康:应对成品电芯检漏挑战

来源:荣格-《国际汽车设计与制造》 发布时间:2021-06-24 721
工业金属加工汽车制造整车及零部件自动驾驶&车联网金属成型机床机加工总装与装配工程材料与轻量化塑料加工设备橡胶加工设备及零件工厂管理其他 主编推荐
收藏
由于电解液的易燃性,电解液泄漏会带来汽车燃烧的风险。

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占整车成本约三分之一。从近些年的市场反馈和一些热点事件引发的讨论来看,电池的安全性、使用寿命和续航里程是用户和市场目前非常关注的问题。要应对这些挑战,无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化工程,而电池检漏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应对注液后成品电芯检漏的挑战
由于电解液的易燃性,电解液泄漏会带来汽车燃烧的风险。另一方面,湿气渗入则与短路风险相关,且会缩短电池寿命,引发续航里程失效。检漏是保证电池正常工作的必须必要条件。


然而,作为出厂前最为可靠的完整性泄漏检查手段之一,注液后的成品电芯检漏方案的缺失一直是很多电池制造企业的痛点。英福康中国销售总监赵凡非指出:“该环节的缺失所引发的电解液泄漏、电池提前失效等问题,正在成为影响电动交通、3C电子、储能等多个下游应用行业的设备品质、设备使用安全、续航里程等多方面的关键因素。”

QQ截图20210624142244.jpg

目前,行业中较多采用的仍为传统的加压法或压氦法,加压法仅适用于漏率为1*10-3至1*10-4毫巴·升/秒的范围,且检测结果容易受到最小温度变化的负面影响,无法做到保证电池使用10年的检测灵敏度;压氦法虽然能找到较小的漏孔,但是由于氦气上升至顶部,电芯底部的漏孔很容易被忽视,检测结果的可靠度难以保证。
如何通过直接检测电解液高效可靠地完成成品电芯出厂前的泄漏检查,保障电池品质,成为了众多企业的共同诉求。

高精度、高可靠性、超快检测周期
在今年的中国国际电池技术展上,英福康(INFICON)公司携其革命性创新产品ELT3000电池(电解液)检漏仪的首次公开亮相。作为全球电池检漏行业的首创,同时也是唯一直接检测电芯中电解液溶剂的电池检漏仪,ELT3000凭借前沿的质谱仪技术,可将检测精度提升至传统检测方法的1,000倍,确保电池使用寿命达到10年。该产品不仅进一步升级完善了英福康电池全产业链检漏方案,还将为整个电池检测与制造行业带来升级换代的变化与进步。


同时,配备经认证的英福康E-Check校准漏孔还可对检测数据进行可靠校准,满足ISO9000标准的要求,并实现30-60秒超快周期时间的高效检测。ELT3000不仅适用于所有常见的电解液溶剂,如DMC、DEC、EMC和PP,不同真空室的配置还使其能够识别目前市场上几乎所有的电芯类型,包括纽扣型、圆柱型、方型、软包型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软包电池检漏这一全世界都面临的难点,英福康ELT3000也有其独家法宝。“软包电池抽真空过程中容易鼓包,而在检测时用我们独家的一种覆盖膜能够将软包电池紧密地包裹起来,让其不会产生形变,同时仍能让逸出的气体透过,从而确保完成所有漏点的检测。”赵凡非解释说道。

自动化、数字化集成迎合行业趋势
除了在检测技术上的颠覆性创新,ELT3000在自动化、数字化集成方面的优势也是首屈一指的。英福康中国高级应用工程师周兆剑介绍说:“无论是模块化的结构设计,还是多种选择的现场总线接口设置,又或是操作直观简便的软件系统,都使得ELT3000可以非常轻松地集成在自动化生产过程中。”


另外,ELT3000还支持与任意条形码扫描仪连接,实现所有检测数据的储存、归档以及导出,对用户在日后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数据分析、技术改进、工艺调整等都将有所助益。而这也是英福康积极迎合行业趋势,从检测技术领域助力企业达成智能化、自动化升级的一项有力证明。

总结
作为为电动汽车、3C电子设备、储能设备等新兴行业提供动力来源的核心部件,电池产品的高品质与高可靠性对行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而实现这一高质量的重中之重则是整个生产过程中全面而精密的泄漏检测技术。


“从高精度的工业检测技术出发,为电池产品品质保驾护航,为更多企业提升行业竞争力,更为电池制造、电动汽车等众多行业发展助力,是英福康始终坚守的发展理念,也是我们不断研发创新的源源动力。”英福康中国销售总监赵凡非最后说道,“未来,英福康将继续深耕国内市场,将更多更好的领先产品与技术带到中国用户身边,为中国电池制造产业,乃至中国智能制造的伟大事业贡献力量。”


来源:荣格-《国际汽车设计与制造》


原创声明:
本站所有原创内容未经允许,禁止任何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等机构转载、摘抄,否则荣格工业传媒保留追责权利。任何此前未经允许,已经转载本站原创文章的平台,请立即删除相关文章。

收藏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