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个人护理品生产商情
随着日化行业竞争加剧,市场上不同品牌的同类产品不约而同地把核心放在了“功效”上——希望通过人无我有的功效宣称让自己的产品实现差异化。但是显然,“功效”并不是通过宣称就能令消费者满意的,不久前云南白药牙膏纠纷案为各日化企业提供了一个反面例子。 这个“功效门”的纠纷其实简单不过。南京一位消费者牙龈出血,使用了云南白药牙膏后却症状依旧,于是以买卖合同纠纷的案由将云南白药集团及其代言人、南京苏果超市告上法庭,要求赔偿并道歉。南京玄武区人民法院已受理此案并开庭。据报道,案件最终的焦点锁定在“功效性牙膏”的产品安全试验和临床试验报告上,消费者希望藉此了解其功效的真实性,而云南白药则以“国家保密配方”为由不予公开。该案件仍有待法院做出最终的定性。 无论是云南白药“功效门”,还是之前的霸王“二恶烷事件”,都在说明中国消费者意识日渐提高的同时,还都指向一点:在产品责任风险上,企业在单纯地符合法律规定或标准规范之外,还可以做什么呢? 或许,我们应当明白,仅仅产品“合规”还是不够的,生产商们还必须明确规范意义含糊不清的术语,积极地检测自己产品的安全系统,并在合同条款的明确性上下更大功夫。 对于被视作新利润增长点而蓬勃兴起的营养美容品市场来说,“功效门”事件显然值得借鉴。随着“由内而外”美容概念日渐流行,越来越多生产商正在这类产品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众多宣称通过口服能让人容光焕发的新型营养美容品(nutricosmetics)不断亮相。但随着这类产品日渐流行,消费者对此的要求也势必提高。如何通过可靠的功效宣称来推销创新的产品,应该是这个领域的业者下一步要考虑的。本期“营养美容品增刊”正为您回顾市场上成功营养美容品的经验之谈。 工业资讯总监:陈子杰 davidchan@ringiertrade.com